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你們都是“先培訓,後上崗”啊!
事實上,讓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先培訓,後上崗”,是我培養婷兒的一條重要經驗。記得井深先生說過:人類在0-3歲時,接受外界資訊的方式屬於“模式時期”。也就是說,嬰兒不是像成人那樣先分析理解之後再接受,而是一股腦兒全盤記住。此期間最重要的是,為嬰兒選擇最好的資訊刺激大腦神經的發育,同時要儘量避免那些不良資訊印入嬰兒的大腦網路。我認為,最大最多的“不良資訊”,就是大人們互相沖突的教育思想。別的不論,單說必須花時間抵消錯誤做法的壞影響,就夠糟糕,夠浪費的了。
“先培訓,後上崗”,使我培養婷兒的計劃在家庭內部沒有遇到任何阻力。比如說在給婷兒輸入詞彙方面,我們全家都像威特父親做過的那樣,對婷兒說的都是規範的語言,基本上不用許多大人對嬰幼兒常用的那種“奶話”,比如“嘎嘎”(肉)、“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類。因為爸爸、姥姥和舅舅都懂得:對孩子來說,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是同樣的;前者是遲早總要學的語言,後者則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教“奶話”等於白白浪費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有人覺得跟孩子說“奶話”很有趣,但這是代價高昂的浪費,何不用說“奶話’的時間給孩子輸入一些準確無誤的詞彙呢?
不教“奶話”的好處是十分明顯的、只教規範化的語言避免了在孩子頭腦裡堆積廢物,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理解能力的發展。婷兒9個月的時候回奶奶家過春節,我試著對婷兒發出“把這袋糖果送給奶奶”的指示,並不指出奶奶在哪兒一一這是一道3歲孩子的智力測驗題呢!婷兒居然接過糖果袋,在學步車裡轉過身來,連蹬帶滑地挪到幾米以外的奶奶眼前,舉起糖裝“哎…………”地叫著要奶奶接…………她聽懂並執行了超過她月齡許多倍的智力測驗題!
飯後散步時,播撒興趣的種子
井深先生把家庭氣氛也算作教育的一個方面、在這方面,婷兒主要受益於姥姥。
姥姥是個熱情、善良、誠懇的人,她經常在飯後帶著婷兒去戶外散步,跟別的大人孩子交談、玩耍。姥姥在學校和女婿、保姆及鄰居們都相處得非常和睦、親切。這種積極的友善之情,無疑印入了婷兒的神經網路。從小到大,婷兒對與人交流都充滿興趣,親和力特別強。
1982年初,婷兒的姥爺蒙冤23年之後終於平反。從沙洋勞改農場校回到鄂西大學教書。姥姥戀戀不捨地離開婷兒回湖北和姥爺團聚去了,婷兒又回到了奶奶家。
那時我全天上班,又是住在單位宿舍,只能在吃晚飯時回奶奶家和婷兒一起呆一兩個小時。8點半一到,婷兒就要按時睡覺了。在這一兩個小時裡,我的嘴巴幾乎沒有空閒的時候,不是對她說,就是給她唱,一直到用安眠曲把她哄睡著。
我給婷兒唱的都是中外有名的安眠曲,如莫扎特的“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中國的“風地輕,樹兒靜。。。。”希望在有限的條件下給婷兒一些音樂的薰陶。
井深先生說,所謂教育,並不僅僅指讀書、認字,而是培養健全的人格,激發多樣的興趣,使孩子將來有可能更充分地實現自我。對我來悅,和婷兒在一起的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都要用在開掘潛能、激發興趣上(為了觀察早期教育的培養效果,我堅持用“育兒日記”追蹤記錄開發婷兒智慧的具體過程)…………
幾乎每天下午6點至8點半我都同婷兒在一起。我給她喂完蘋果,自己吃過飯,就帶她出去散步。從家裡到足球場,一路上我看到什麼講什麼,有意識地叫婷兒注意:高高的樹,寬寬的芭蕉葉子,飛動的小鳥,粗粗的電線杆,路燈,樓房,各種花草,各種車輛,各種人,還有忙忙碌碌的小螞蟻。。。現在婷兒一出門就指這兒看那兒,咿呀不休。我有意給婷兒創造一個童話的世界,對那些樹木花草都像對人一樣表示親切友好。看到婷兒的小手輕輕地拍著地上的報春花,還要伏下身去用額頭親它們;一見花啊,鳥啊「BF],就興奮得手舞足蹈喜笑顏開,我的心就幸福得發抖。我真感謝把早期教育介紹給我的邱校長,我更感謝建立這一理論的人,我還感謝把婷兒帶得結結實實使我有可能教育她的李阿姨,我還感謝爺爺奶奶讓我們住在自然環境這樣美好的地方,我感謝大自然,感樹生活本身。
我抱婷兒在大院裡玩時,不僅用對人的態度去對待花草木石,而且對於路上遇到的每個人都表示敬意、善意和愛意。具體地說,就是讓婷兒對這些身份各異、互不相識的人都要“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