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勞動也不行。”這是一位農民父親教育子女的話。“不勞動者不得食”,我們應該讓孩子體驗到,如果我們把孩子培養成“不勞而獲”的人,那將來大家都會沒有飯吃。
讓孩子在家裡有固定的工作,如洗碗、掃地、拖地板、擦玻璃、取牛奶、拿報紙等天天都要做的事情,分幾件給孩子幹,並且負責到底,有利於幫助他們瞭解生活、瞭解父母。
對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長要給予認同,以讚賞作為給孩子的獎勵。如果用金錢來獎賞孩子的勞動,最終會培養其濃厚的功利心。
寫在前面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生活富足的孩子瞭解這樣一個事實: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還有6千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
這就是國情。
責任感正是從瞭解國情開始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實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輝煌。
我們不可能讓我們的孩子再去重複我們的實踐,正像我們自己,不可能去重複我們父輩的實踐一樣。
我們不可能讓我們的孩子用我們的思維去看待世界,因為他們有他們生長的環境,他們有他們走過的路。
以“找朋友、交朋友、看朋友”為主要內容的“手拉手”互助活動,自1990年在全國少年兒童中發起,幾年來,一直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就是因為它滿足了廣大少年兒童交朋友的需求。
在“手拉手”互助活動中,城市的與農村的小朋友、生活較為富裕地區的與貧困地區的小朋友、健全的與有殘疾的小朋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小朋友,透過“寫信、寄書、贈報、走訪”等孩子們力所能及的實踐,結交成為好朋友。1994年,全國城鄉孩子中,結成“手拉手好朋友”一百萬對,1995年達到了一千萬對,1996年達到一千五百萬對!
香港《鏡報》以《中國培養少年兒童的創舉》為題,高度評價了“手拉手”互助活動,認為“在少年兒童中堅持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無論對於少年兒童個人的成長,還是對整個民族未來一代的塑造,都是意味深長的”。
“手拉手”互助活動,還受到廣大少年兒童、家長、學校老師的廣泛歡迎和認可,因為它適應了孩子們成長的規律,滿足了這代孩子求友的需求。
少年期,正是一個人從幼稚轉向成熟的過渡時期。這些“想成為大人”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從小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不會有責任感的。在與同齡的“手拉手好朋友”交往的實踐中,他們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他們自己寫信寄給遠方的朋友,收到迴音,便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得到了一種人的尊重,這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是難以得到的。因此,他們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友誼,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那麼,“手拉手找朋友”究竟讓孩子們找到了什麼呢?
1.從小視窗找到大世界
一個遠方的朋友就是一個視窗。城鄉孩子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有位年輕的媽媽對我說,她為了讓女兒改掉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的毛病,便給孩子講:“浪費是可恥的,現在還有人吃不飽飯,穿不上衣服……”可女兒根本不相信這是真的。
她唱起那首《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女兒撒嬌說:“都什麼年代了,您還講這個……”
“手拉手”互助活動,把被高樓和大山隔斷視線的孩子帶進了一個遼闊的天地,把城鄉少年兒童的心連結起來,讓城市小夥伴面對貧困的農村增長了社會責任感,讓鄉村小夥伴面對現代化的城市產生出美麗的夢想。
收到過農村小夥伴的回信或下鄉看過好朋友的城裡孩子發現:藍天下,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自己一樣住著高樓,喝著牛奶,還能看到電視;住在大山裡的同齡夥伴為了掙足學費,還要上山打柴、採藥、捉蠍子……那些採蘑菇的小姑娘,常常因為採到毒蘑手腫得好大;那些捉蠍子的小男孩,身上、手上留下了蠍子螫過的痕跡,而一個蠍子才賣5分錢!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就是為了上學呀!
從此,城裡的孩子心中有了一個數字:全國還有6千萬人沒有擺脫貧困。他們換了一種思維方式,不再同大款比窮富,要和貧困地區小夥伴比志氣。他們的媽媽忽然發現,自己總覺得長不大的孩子長大了!
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帶領京、津、滬、漢的小記者去湖北大別山區的羅田縣採訪的情景。
羅田縣是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