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點推斷出一系列優點,或由冷漠的特點推斷出一系列缺點。
(2)兩個組的學生對老師的印象進一步影響到他們的發言行為:對老師印象好的那組積極發言者達56%,而印象不好的那組積極發言的只有32%。
由此可見,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取決於我們對他人的認識,而我們對他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又受到第三者的影響——他人的描述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測,便形成了你對一個陌生人的認識。這就是偏見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抱著偏見與某人相處時,你很難發現他的“廬山真面目”。
15年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世界第二富翁沃倫?巴菲特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聞其名,不識其人,兩人之間甚至還有很深的偏見:蓋茨認為巴菲特固執、小氣,靠投資發財,不懂時代先進技術;巴菲特則認為蓋茨不過是運氣好,靠時髦的東西賺了錢而已。但是,後來他們成了商場上不多見的莫逆之交。巴菲特多次公開說,此生最瞭解他的人就是蓋茨;而蓋茨尊稱巴菲特為自己人生的老師。
這種轉變起源於他們在1991年春天的第一次很重要的交往。那天,蓋茨收到了一張邀請他參加華爾街CEO聚會的請帖,主講人就是巴菲特,他不屑一顧,隨手丟到一旁。蓋茨的母親微笑著勸兒子:“我倒是覺得你應該去聽聽,他或許恰好可以彌補你身上的缺點。”母親的話讓蓋茨清醒了許多,決定熟悉一下這位大他25歲的前輩。
在會議室,同樣在臆測中對蓋茨抱有偏見的巴菲特見到蓋茨後,傲慢地說:“你就是那個傳說中非常幸運的年輕人啊?”蓋茨是以一顆真心來結交巴菲特的,因此他沒有針鋒相對,而是真誠地鞠了一躬,“我很想向前輩學習。”這出乎巴菲特的意料,心裡不由對蓋茨產生了好感。
離會議開始還有一段時間,巴菲特和蓋茨有意坐到了一起,一個講述,一個傾聽,彼此聊到自己的童年和對世界經濟的看法。兩人驚異地發現,他們有太多的共同點,都是白手起家、熱衷冒險、不怕犯錯誤……不知不覺中,時間溜過去一個多小時,意猶未盡的巴菲特被催促著來到演講臺上,他的開場白竟然是:“在開始講話之前,我想說的是,今天我第一次和比爾?蓋茨交談,他是一個比我聰明的人……”
第16節:迅速讀懂他人的心理策略(3)
隨著交往的深入,蓋茨逐漸認識到巴菲特是個不可多得的“真人”:他並非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而是對金錢有著超凡脫俗的深刻見解,他說“財富應該用一種良好的方式反饋給社會,而不是留給子女”;他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滿,每當愛人危難的時候,就守候在她的身邊;為記錄三個孩子成長的經歷,他堅持寫了30本日記;他不但支援妻子從事慈善事業,而且身體力行,計劃在自己離世後,將全部遺產留給妻子,由她把這些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他助人為樂,對待朋友非常真誠;他的人格魅力經常打動每一個與之交往的人,就是在他的影響下,一心忙於工作、對婚姻持懷疑態度的蓋茨終於學會了熱愛家庭……
同樣,在巴菲特眼裡,蓋茨也是個年輕有為的“真人”。2006年6月15日,蓋茨宣佈將逐步退出微軟,專心從事慈善基金會的事業。緊隨其後,6月25日,巴菲特因為妻子過早去世,決定將把370億美元的財產捐給蓋茨的慈善基金會,他動情地說:“我之所以選擇蓋茨和梅琳達(蓋茨的妻子)慈善基金會,一方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健全的慈善組織,另外就是我十分信任蓋茨和梅琳達,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
假如先入為主,抱著冷漠和過分警惕,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態度,縱然像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這樣聰明、傑出的人物,也會對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心存偏見,與之失之交臂,留下人生遺憾,改寫事業軌跡。
一個人的個性、習慣並不是透過表面能夠全面瞭解的。積極與人交往、真心與人交往,是洞悉真相、結交朋友的最可靠最必要的途徑。所以,在真正接觸到他人之前,對他人的看法不要過於武斷。
想知道他人的思想,他的表情告訴你答案
瞭解一些基礎的表情技巧,對於與人良好的交往是有幫助的。因為我們可以從瞭解他人的表情,而掌握對方的心理,瞭解他人對你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進而誘導、確認或控制對方的想法。
面部的變化,如笑、皺眉、發怒,能迅速地提供更多的資訊,由此我們能很明確地瞭解人們當時的心情、意圖。心裡的事全在臉上寫著,想獲取你信任的人會衝你笑,想嚇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