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表述終極智慧,無法用來描述世界的真相。
提及終極智慧,禪者說:說出一個字,你就失去了它。
正如盲者不具有認知色彩的工具,正如聾者不具有認知音律的工具,我們同樣也不具有認知終極智慧與思想的工具。沒有描述終極智慧的工具,所以悟得終極智慧的先賢聖者,也就無法對我們詳細描述。
他們最多隻能是,告訴我們如何去尋找終極智慧。
儘管終極智慧與仁、與義、與道德、與美德、與慈悲、與善良、與良知之間,沒有半點兒關係,但如果,你具有仁心,具備義念,具慈悲之情,追求美德,追求善良,苦求於自己的良知,那麼,你就會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角度,從外部轉向自我的內心審視。而誠如王陽明所言:吾性自足……既然吾性自足,那就儘量減少與別人的摩擦,不可求之於別人,而人反求之於己。
反之,如果你不仁不義不慈悲,不善良也對美德不感興趣,更有可能泯滅自己的良知,這時候的你,就會將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而這種關注,必然會讓你遠離智慧與思想。
所以大師們如是說。
啟用你沉睡的智慧
如果你想掌握最高超的棋藝,必然要拜名家為師。可如果名家告訴你說,只要你善良、可愛、乖巧,那麼你的棋藝就會嗖嗖嗖見風就長,成為天底下所向無敵的棋藝大師,你是不是認為這個建議,有點兒扯淡?
如果你想掌握最精妙的烹飪的技巧,你肯定會去找名廚學藝。可是這位名廚卻對你說:你不用切菜,不用掂勺,也不用研究古往今來的菜譜,只要你扶老攜幼、與人為善,你炒出來的菜就會成為天下第一美味,你會不會將這位所謂的名廚,按在地下暴扁一頓?
學棋也好,掌勺也罷,都只是用來打一個比方,旨在說明我們尋求終極真理的途徑。而舉這兩個例子,則是為了說明一件事,良知或美德,與智慧之間並不存在著正常的邏輯關係。孔子、孟子、老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乃至王陽明,卻不約而同地表述出同樣的觀點,這就帶給我們深深的疑惑。
陸九淵這樣為我們解惑: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王陽明則這樣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