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4/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易於速戰速決的大陳列島一舉攻佔之;而對有重兵把守、敵將拼死爭奪的金門,則採取打而不取的牽制性行動。同時,對我來說,大陳與金門相比,經濟、政治權益相對更重。大陳收復後,即可解除浙江當面,南起溫州,北到寧波、杭州、上海一線的敵情威脅。而金門近在咫尺,完全在我控制之下,留下這個棋子,有利於在今後的臺海鬥爭中掌握主動。可以說是有理、有利、有節。
留下金門這個島,便於我牽制對手。這個構想,在當時的戰略層面上,是否就有這樣長遠、清晰的認識?軍事學術界看法並不一致。在1954年之前,能找到的根據,還是我前面所說的,沒有把作戰目標圈定在金門的主要原因,是戰場準備和戰爭消耗過大。父親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了一句至關重要的話:“在戰略問題上,中央當時並未明確。”
在一江山總攻前夕,1954年8月13日軍委下發的《關於對臺灣蔣匪軍積極鬥爭的軍事計劃與實施步驟》中規定的鬥爭方針仍然是,先打弱小之敵佔沿海島嶼,打則必勝,逐島攻擊,從本年度起,到1957年逐步解放浙閩沿海島嶼。(注:《第一任國防部長》198頁)這裡所說的逐步解放浙閩沿海島嶼,當然也就包括大小金門了。只是在一江山一戰之後,才引起了臺海鬥爭的各方在政略與戰略的調整和變化。
這大概也佐證了毛澤東自己的話:“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最後的結果是圓滿的。每當我和父親談論歷史,每當我刨根問底,試圖從他那裡揭開隱藏在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時,他總會說:“我沒有第一手材料,無法回答。還是留給後人研究查證吧。”時光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籠罩在臺灣海峽上空的面紗已經揭開了,人們終於可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