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病因病機】
痰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痰飲包括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狹義痰飲即四飲之一。病因與外感寒溼、飲食不當或勞欲所傷等有關。在病因的作用下肺、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津液不歸正化,或代謝失常,或停於區域性,形成無形或有形的複雜痰飲病證。
一、病因
1。外感寒溼
因環境溼冷,邪入肺衛;或冒雨涉水、坐臥溼地,邪侵肌表,則寒溼之邪困遏陽氣,衛陽不展,水氣不得散發;或使肺失通調水道,水道不暢;或寒溼入腎傷陽,使腎不能主水,均可致水停為飲、溼化為痰。
2。飲食不當
凡暴飲暴食過量,恣飲冷水或進食生冷,或夏天感受暑熱及飲酒之後,又貪冷受涼,冷熱交結,致使中陽被遏,脾失健運而水溼內停,積而為痰飲。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所論:“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3。勞欲所傷
勞倦過度,或恣情縱欲,或久病體虛,耗氣傷精,重則損傷脾腎,陽氣受伐,。水液失於輸化,停而為飲。體虛氣弱,或勞倦太過之人,一旦傷於水溼,更易停蓄為病。正如《儒門事親·飲當去水溫補轉劇論》所述“人因勞役遠來,乘困飲水,脾胃力衰”,導致水停為飲。
二、病機
三焦氣化失職,肺、脾、腎功能失調是形成痰飲病的主要病機。三焦司氣化,為水液執行之道路。無論陽虛、氣弱,還是氣鬱氣滯、血滯血瘀,乃至感受外邪,均可導致三焦氣化失司,水道失宣,則水停其道而為痰。《聖濟總錄·痰飲統論》雲:“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始終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人於經,化而為血,溉灌周身。三焦氣澀,脈道閉塞,則水飲停滯為飲,不得宣行,聚成痰飲”。若聯絡五臟,則五臟之傷皆可生痰,但與肺、脾、腎功能失調最為密切。肺居上焦而主氣,又主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或外感邪氣傷肺,或氣鬱氣滯,或血瘀氣滯,或陽氣不足,均致肺氣失於宣達,通調失職,津液失於佈散,聚而為痰。脾居中州,主運化,佈散水谷精微以養五臟。若溼邪困脾,則脾失運化,或脾陽、脾氣虧虛而致脾虛不運,均使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聚而為痰。腎居下焦,主氣化水液,司膀胱而泌清濁。若腎氣腎陽不足,蒸化失司,水溼氾濫,亦可導致痰飲內生。此三髒之中,以脾運失司最為關鍵。因脾所居為升降之樞,太陰脾土陽氣易傷。脾陽既傷,上不能輸精微以養肺,水谷不歸正化,反為痰飲而幹肺;下不能助腎以制水,水寒之氣反傷腎陽,由此則致水液內停中焦,流溢四處,波及五臟。大多在中陽素虛情況下,復加外感寒溼,或飲食不當,或勞欲所傷,使三焦氣化失常,肺脾腎通調、轉輸、蒸化無權,津液停聚而成。
本病的病理性質有虛有實。屬虛者常為陽虛陰盛,輸化失調,因虛致實,水飲停積為患。屬實者或因時邪與裡水相搏,或飲邪久鬱化熱,表現為飲熱相雜之證候;或因氣滯、血瘀而生痰,而致痰氣相搏或痰瘀互結。也有虛實錯雜,或貌實而本虛,或因實致虛者。就痰與飲而言又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如飲邪為病,則總屬陽虛陰盛,本虛而標實。因水飲屬於陰類,非陽不運。若陽氣虛衰,氣不化津,則致寒飲內停。如痰邪為病則常為邪實,可有正氣虧虛。體內水液不歸正化,留於胃腸則為痰飲;流於脅下則為懸飲;流於肢體則為溢飲;聚於胸肺則為支飲。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本病的診斷以臨床特徵為主,並結合病因、既往病史綜合考慮而得出。
1。四飲的臨床特徵
(1)痰飲:心下滿悶,嘔吐清水痰涎,胃腸瀝瀝有聲,形體昔肥今瘦,屬飲停胃腸。
(2)懸飲:胸脅飽滿,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臥,或有肺癆病史,屬飲流脅下。
(3)溢飲: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當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屬飲
溢肢體。
(4)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平臥,其形如腫,屬飲邪支撐胸肺。
2。多有感受寒溼,或嗜食生冷,或冒雨涉水等經歷。
3。多有反覆發作的病史。
二、病證鑑別
1。痰飲與痰證
廣義痰飲四種型別均各有其固有的病位和表現,懸飲、溢飲、支飲都不難區別。狹義痰飲其病位應在胃腸,主要表現是心下滿悶,嘔吐清水痰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