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中國匯率政策的變革
匯率政策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進行適當的演變、改進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匯管理制度演變經歷了匯率雙軌期、匯率並軌期、匯率市場改革期三個階段。
◆匯率雙軌期(1978…1993)
為適應改革開放的要求以及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採取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並存的匯率形成機制、實行外匯留成辦法、1980年10月建立外匯調劑市場,引進更多競爭機制、增加外匯儲備、存在較少的外匯風險,缺乏外匯監管制度。
◆匯率並軌期(1994…2004)
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建立以銀行結售匯制度為基礎,市場調節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統一、規範、有效的外匯市場、取消對外國貨幣在中國境內的計價、結算和流通,提高居民用匯標準,擴大供匯範圍。1996年12月1日起,實現人民幣經常賬戶可兌換,加入WTO後,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的貿易日益增多,外匯管理局為適應形勢需要,作出相應政策規定。
◆匯率市場改革期(2005至今)
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外匯管理制度進行新一輪改革:一、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和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匯改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三原則。
二、調整匯率水平。
2005年7月21日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一次性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三、調整匯率基準價格和掛牌匯價體系。
適當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波幅為上下浮動0。3%;將人民幣與非美元貨幣匯率的浮動區間擴大到3%;擴大銀行自行定價的許可權,現匯和現鈔買賣價在基準匯率上下1%~4%以內由銀行自行決定,而且可以一日多價。
四、調整中國外匯儲備的管理制度。
截至2008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為18088。28億美元,由於過多地用美元衡量外匯儲備,加之美元兌人民幣正在貶值,這一階段已擺脫之前經濟學家所謂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外匯儲備政策,中國開始運用合理的手段,充分利用超額外匯儲備使外匯儲備要保持適度規模。
五、不斷完善外匯交易制度。
增加交易主體,允許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即期銀行間外匯市場,將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滙業務擴大到所有銀行;引進美元做市商制度,在銀行間市場引進詢價交易機制;引進人民幣對外幣掉期業務;增加銀行間市場交易品種,開辦遠期和掉期外匯交易;實行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增加銀行體系的總限額;調整銀行匯價管理辦法,擴大銀行間市場非美元貨幣波幅,取消銀行對客戶非美元貨幣掛牌匯率浮動區間限制,擴大美元現匯與現鈔買賣差價,允許一日多價等。
第四節 魚和熊掌可兼得嗎——蒙代爾…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
對於沒有接觸過金融學的人來說,聽到“蒙代爾…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就像在聽天書,如墜雲裡。其實“蒙代爾…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講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金融學理論,即:對一個國家而言,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
不可能三角的定義
20世紀60年代初,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國際經濟情況以後,提出了支援固定匯率制度的觀點。蒙代爾和馬庫斯·弗萊明(J。Marcus Flemins)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匯率制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
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