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高興。謝謝你。”
錯誤:“如果你再象目前這樣子,每個週末到俱樂部去喝個爛醉,那麼,我也要到別處去,再也不管你了。”
正確:“我們下個週末何不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去看看我們一直在討論的百老匯戲劇。我打電話去問過了,週末晚上還有票。和你共享一下有意義的時光。”
錯誤:“對於你的防守表現,我無話可說,但你必須更專心一點,不要再漏掉那些邊線自由投射了。漏掉自由投射,往往就輸掉一場比賽。”
正確:“自由投射得分比例高的球隊,才會贏球。這些很容易得分,因此我們必須儘量去爭取。從下一週開始,每天安排15 分鐘,練習自由投射,而你的防守真是厲害無比。”
(三)在私下譴責個人的表現
如果稱讚的物件是團體中的某一個人,最好也在私下加以稱讚。公開譴責是最壞的懲罰方式,會傷害個人的自尊,引起個人對成功與被拒絕的恐懼。
公開稱讚某人,將會引起員工之間的嫉妒或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不和,特別是明顯的比較,更是如此。最有效的稱讚方式是面對面、私下進行,而且要在受稱讚者事先未曾預料的情況下:另一種同樣有效的方式,則是在一次眾人所關切的領獎儀式中進行。
如此說來,有了價值觀念之後,恐懼就會消失。在恐懼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在每一行中,都會落在別人之後;反之,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將學會獨立,即使環境惡劣,也會出人頭地。
被寵壞及溺愛的小孩,長大後變得貪婪。賦予挑戰與責任的小孩,長大後有價值感與目標。¨ xuan shū wang¨
生活在沮喪中的人,需要藉助煙、酒及藥物來振奮精神。在樂觀中成長的小孩,長大後將會認為他們註定要功成名就的。
在怨恨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之後將看不到美與真愛。在愛中生活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將會把愛心分散給其他人,而且不懂得什麼是恨。如果我們不斷向人們提醒他們的缺點,那麼他們將會成為我們最不希望見到的那種模樣,但是,如果我們說:“你能成為我們之中的一分子,我們真是太高興了。”
那麼他們將會高興萬分,以身為我們中的一分子為榮。
第四節 自卑是自信的絆腳石
如果你們的生命中只剩下一個檸檬了,自卑的人說,我垮了,我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然後他就開始詛咒這個世界,讓自己沉浸在可憐之中。自信的人說,從這個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學到什麼呢?我怎樣才能改善我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這個檸檬做成檸檬水呢?
一、自卑與自卑的產生
“成功者”與“普通者”的性格區別在於,成功者充滿自信、洋溢活力;
而普通人即使腰纏萬貫、富甲一方,內心卻往往灰暗而脆弱。
那麼,他們的共同點又是什麼呢?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種消極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自卑感就是個體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
1951 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弗蘭克林的人,從自己拍得極好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 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 的螺旋結構之後,他就這一發現做了一次演講。然而由於生性自卑,又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從而放棄了這個假說。1953 年在弗蘭克林之後,科學家沃森和克里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 的分子結構,提出了DNA 雙螺旋結構的假說,從而標誌著生物時代的到來,二人因此而獲得了1962 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可想而知,如果弗蘭克林不是自卑,而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他的名字載入史冊。可見,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緒的俘虜,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