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黃潛善和汪伯彥兩人被嚇得目瞪口呆,好不容易回過神來,馬上換上戎裝,上馬出城,向著南方就逃。
中國人不守秩序,不喜歡排隊的陋習又一次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揚州城裡幾十萬人口一起逃亡,爭先恐後,竟然被諾大的一個揚州城門所卡住;各不相讓的結果就是相互踐踏,從而導致了大量的傷亡。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中記載道:“軍民爭門而死者,不可勝數。”
在這股洶湧澎湃的逃命潮中,出現了兩個小插曲。
高宗皇帝倉惶逃跑,路過揚子橋的時候,竟然被一個小小的衛兵出語不遜,加以譏笑和諷刺。
氣急敗壞的小皇帝竟然翻身下馬,抽出腰間的佩劍,把衛兵一劍捅死。
歷史的真相總是在文獻中不經意地透露出來。
這個小插曲可以證明,高宗皇帝並不是弱不禁風,膽小怕事之輩。而是一個孔武有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中記載道:“帝次揚子橋。一衛士出語不遜,帝掣手劍殺之。”
皇帝狼狽逃跑,朝中的百官當然也都跟著出城,其中司農卿黃鍔也順勢逃到了江邊,這時有熟人跟他打了個招呼:“黃相公在這裡。”
本來只是熟人之間的客套話,豈料這一喊竟然要了黃鍔的性命。
旁邊不認識黃鍔的人還以為是黃潛善,立即有人大罵:“你禍國殃民,罪該萬死……”。還沒有罵完,已經有軍校提著朴刀衝了過來。
黃鍔還沒來得及開口辯解,人頭已經掉落地下,一命嗚呼。
被誤以為是黃潛善的冤死鬼並不只黃鍔一人,給事中兼侍講黃哲方鴻臚少卿黃唐俊等人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憤怒的群眾所冤殺。
看來憤青一族不單是中國的現代有,古代也有。
一時間,朝中所有黃姓的官員都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中記載道:“時軍民怨黃潛善刻骨,司農卿黃鍔至江上,軍士呼曰:“黃相公在此。”數之曰:“誤國害民。皆汝之罪。”鍔方辨其非,而首已斷矣……給事中兼侍講黃哲方徒步。一騎士挽弓射之,中四夭而卒。是日,鴻臚少卿黃唐俊渡江溺死。”
揚州軍民對於黃潛善之流的憤恨,已經到了刻骨銘心的境地。
揚州的大運河已經被各種船隻給堵死了,高宗皇帝一行六人,唯有快馬加鞭,繼續南下,來到了瓜洲鎮的長江渡口。
在這裡,高宗小皇帝的隊伍稍稍壯大了一些,因為呂頤浩張浚等大臣也都已經尾追了上來。
高宗皇帝正想鬆一口氣,突然間他又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滔滔的長江邊上,什麼都沒有,不要說什麼戰船大艦了,就是連小舟都沒有。
高宗皇帝連忙發問:“王卿家,你不是說這裡有十幾艘戰船在等候嗎?”
御林軍總頭領王淵小心翼翼地回答:“戰船是有,只不過現在都用來搶運皇宮裡的財產去杭州,這是陛下前些天才下達的命令。”
其實,王淵還漏掉了最重要的一句話,最大的幾艘戰船,都已經被康履等幾位太監所徵調,用來運輸他們自己的私貨。
望著水流喘急,寬闊無邊的長江水,高宗皇帝突然間明白了,什麼為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高宗皇帝最終還是橫渡了長江,而且是在大隊官船到達之前。
關於高宗皇帝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歷史上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是正史的說法: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中記載道:得小舟,即乘以濟。
這個說法其實大有商榷之處。
區區一條小舟,能否籍此橫渡水深浪急的滔滔長江水?這是第一個問題。
即使小舟勉強可以橫渡長江,但其中必然有風險;而高宗皇帝是萬金之軀,不立險地;高宗本人敢不敢冒這個風險,身邊的大臣們敢不敢讓高宗冒這個風險,若然出了問題,誰來負責?這是第二個問題。
所以,正史的說法,有些是不能夠全信的。
相對於漏洞百出的第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也就是坊間流傳的說法,反而更顯得可信。
坊間傳說,高宗皇帝是騎著白馬橫渡長江的。
當時事態危急,高宗皇帝所騎的白馬突然自己發力,馱著高宗皇帝跳入長江,一路涉水而行,到了對岸,就把高宗皇帝摔落地下,白馬自己跑開不見了。
後來,高宗君臣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