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變化如應知覺其為變化,皆以直觀中永恆的某某事物為前提,以及在內感中則並無永恆的直觀可以見及。最後,共同相處關係之範疇之可能性,惟由理性不能理解之;因而其客觀的實在性,僅應由直觀——實僅由空間中之外的直觀——規定之。當種種實體存在時,自一實體之存在,某某事物(所視為結果者),乃能與其他實體之存在有關隨之而起,且各實體皆交相如是;易言之,因在一實體中有某某事物,在其他實體中亦必須有——純由此等其他實體之存在所不能理解之——某某事物,凡此吾人果如何思維其為可能?蓋此即共同相處關係之所必需者;共同相處關係不能考慮為保有在其每一事物由其實體性各完全孤立之事物間。萊布尼茲在其以共同相處關係歸之視為惟由悟性所思維之“世界之實體”,故不得不乞求神在其間媒介調處。蓋正如萊氏之所見及者,實體之共同相處關係完全不能考慮為純自實體之存在發生。但若吾人在空間中——即在外的直觀中——表現此等實體,則吾人即能使——視為現象之實體之——共同相處關係之可能性,完全可以理解。蓋表現之空間則在其自身中已先天的包含——為“活動及反動之實在的關係所以可能”之條件,因而為“共同相處關係所以可能”之條件——之方式的外部關係。
所視為量之事物之可能性,及量之客觀的實在性,僅能在外的直觀中展示,以及僅由外的直觀之媒介,始能亦應用之於內感云云,此亦同一易於說明者也。但為避免煩冗計,我不得不任讀者自覓其例證耳。
凡此等等所述極關重要,不僅證實吾人以前駁斥觀念論之說,且當吾人由純然內的意識,即由“吾人所有本性之規定”而不借外部經驗的直觀之助以論自我知識時,尤關重要,——蓋以此等等所述乃指示吾人以此種知識可能性之限界者也。
於是本節全部之最後結論如是:純粹悟性之一切原理,僅為經驗所以可能之先天的原理,而一切先天的綜合命題,亦唯與經驗相關——此等命題之可能性,其自身實完全依據於此種關係(按即與經驗之關係)。
①此一節乃第二版之所增加者。
………………………………………………
第三章 一切普泛所謂物件區分為現象與本體之根據
吾人今不僅探檢純粹悟性之疆土,審慎檢察其一切部分,且亦測量其廣狹大小,而與其中之一切事物以正當之位置。此領土實為一島,為自然自身所包圍,在其不可變動之眼界中。此為真理之鄉——惑人之名詞!——為廣闊險惡之海洋所圍繞,此海洋實為幻相之出處,其中海市蜃樓幻為遠岸惑人,使冒險航海者永抱空願,從事於其既不能罷,而又不能達之創業。在吾人冒險航海以探檢海洋之一切方向及獲得此種期望是否有任何根據之保證以前,應先一覽所欲離去之鄉土之地圖,以研討第一,吾人是否在任何事例,皆不能滿足於此土之所有者——是否因無吾所能住居其他地域而不得不滿足於此土;第二,乃至此種領土吾人以何種資格保有之且能安全抵拒一切相反之權利要求。對於此等問題,吾人在分析論之論究途程中雖已充分解答,但集註關於目前所有此等問題之種種意見,總合其答案而概論之,頗有助於增強吾人之信念。
吾人已見及悟性自其自身得來之一切事物,雖不假之經驗,而在悟性之處理下亦僅用之於經驗。純粹悟性之原理,不問其為先天的構成的,如數學的原理,或純為規整的,如力學的原理,僅包含所可名為可能的經驗之純粹圖型。蓋經驗僅自——悟性在想象力之綜合與統覺之關係中創始的自發的授之“想象力之綜合”之——綜合統一而得其統一;現象(視為可能的知識之資料),必須先天的與此種綜合統一相關而與之一致。但此等悟性規律不僅先天的真實,且實為一切真理之源泉(即吾人知識與物件一致之源泉),蓋因此等規律在其自身中包含——所視為一切知識之總和,惟在其中物件始能授與吾人之——經驗所以可能之根據,故吾人不以僅說明真實之事理為滿足,且亦要求說明吾人之所欲知者。是以自此種批判的研究,吾人若僅習知不過在悟性之純然經驗的使用中所有之事物,吾人固無須此種精密研究,在任何事例中即能實行之,則自批判的研究所得之利益,頗似不足償其勞。其能確實答覆此點者則為:在努力擴大吾人之知識中,好事之好奇心,實較之在研究以前常預求其效用之事前證明一類習慣為害小多矣——此為一種誤謬要求,蓋在研究未完成以前,效用即在目前,吾人對於此種效用亦不能有絲毫概念。顧此種研究具有一種利益,即最鈍感之習學者亦能理解而感其興趣,其利益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