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聖上龍體安康的情況下,談冊立儲君?
是因為朝中大臣們催促嗎?有可能。大臣們總是擔心萬一某天皇帝出事,可卻沒有立儲君,到時候誰上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順,必然就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是因為皇子都長大了,翅膀硬了開始爭鬥了嗎?也有可能。三皇子趙儉說過,他已經有七個成年兄弟。八個成年皇子,怎麼可能不爭鬥。
可是這些都只是猜測,資訊不足,黎池無法分析皇帝此舉究竟是為何。
黎池無法揣測清楚皇帝出這道試題的深意——當然是皇帝親自出這道題的,除了皇帝本人,誰還會敢出這種‘儲君三問‘的題?
不清楚出題人的意圖,是答題的大忌。可是現在黎池他必須承認,他完全揣測不到出題人的心思。
不知道皇帝為什麼會出這道題,就無法規避他的忌諱;不知道皇帝內心更傾向於誰做儲君,也不能將那人身上的特質提煉出來進行作答……
這些所有資訊,黎池都不知道。
不過,黎池還是知道一點的。那就是透過貞文帝上位後這些年來的政令政策,可以看出貞文帝是一位頗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並不意味著他就仁和寬容,他還可能是殺伐果斷的。又或者帝王心思莫測,兩者皆有。
無法準確地猜測貞文帝的性格,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必然不會喜歡別人拿他當庸人去糊弄。
或許黎池對貞文帝估計有誤,但他決定將貞文帝假設成一位厭惡別人糊弄的皇帝。事實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厭惡別人糊弄他,區別只在與皇帝本人是否能知道別人是在糊弄他。
所以,黎池將貞文帝假設成一位,厭惡別人糊弄、且能知道別人是否是在糊弄他的皇帝。
既然如此,那麼寫一篇中庸文章的想法就不可行了。
引經據典對皇帝歌功頌德,最後表示您乃千古一帝、您乃百世難遇的明君,關於儲君的事,您乾坤獨斷即可!
這樣的一篇中庸文章,黎池寫得出來,且還能寫的比大多數人都更加花團錦簇,準保能把皇帝誇上天。
但這樣的文章是不可行的。
既然貞文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這種歌功頌德的文章怕是都聽膩了,也或許他根本不喜歡聽這樣的歌頌。
拋開貞文帝可能不喜歡的因素之外,黎池本身也已經不能這樣做了。
參加科舉以來,黎池的策問文章都是走的語言精煉、觀點精闢的務實風格。
甚至府試時,他的那篇‘因地制宜‘就已經入了貞文帝的耳,現在大燕四地邊陲就正在實施這個政策思想。這個政策實施後,真實的情況如何並不知道,黎池也沒親眼去瞧過,只是據說效果顯著。
之後的院試、鄉試和會試,黎池的策問文章也都貫徹了他的務實風格,文中都提出了具體的、有可行性的對策措施。
若是現在殿試,黎池陡然換了風格,去寫詞藻華麗、沒實質內容的歌功頌德的文章……那他‘務實君子’的人設也就完全崩了
而且,如果連‘連中五元‘的他,都去寫中庸文章了……要是惹得貞文帝一個暴怒,到時他別說什麼狀元、什麼六元及第,或許降到同進士行列都有可能。
所以,殿試的這道‘儲君三問‘試題,其他人都能以中庸文章作答,就他黎池不能!
黎池必須要寫有些乾貨的文章。
……
黎池決定了寫有乾貨的文章,卻還不敢動筆,就連草稿都不敢打。萬一草稿時有什麼不當言語,到時落入某些人手中,就又是一樁事。
畢竟儲君這個話題,實在太敏感。
黎池準備先在心裡有個腹稿之後,再去打草稿列大綱和細綱。
第一問,何人可為儲君?
當然不是讓考生指出具體某個皇子來,說他可為儲君。
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什麼樣的人堪為儲君。
自古立儲君,有‘立嫡‘、‘立長‘和‘立賢‘三種。
當今皇后無親生皇子,立嫡不用考慮。
立長,即年長優先。黎池是黎右侍郎黎鏡的族人,而黎鏡又是大皇子陣營的人,按理說黎池應該支援‘立長‘。
但是,先不說黎池已經算是趙儉陣營的人了,就是拋開這些不說,黎池本人就單純地不想站大皇子陣營。
因為大皇子之前的手段,實在有些小家子氣。相比起來,黎池還是覺得趙儉這人更加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