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你們不怕這貨票出問題啊?”
“沒事兒,紙是崔家紙坊特製的,而且陳家兄弟倆也算是仁義人,我們還是信得過的。”
崔瑛聽到有價證券居然是當年那個連吃湯餅要打幾擔柴都算不清的陳石頭弄出來的,而且是因為自己的產業登上歷史舞臺的,讓他心中升起一股奇怪的滋味。
“我聽說六安的小孩子都很厲害啊?怎麼沒見到?”張彬不知道這些貨票有什麼意義,他更多的是想印證傳說中的六安與現在的異同。
“以前那是沒辦法,現在六安能做的事那麼多,哪還能什麼都讓孩子做?家裡稍微好點的,都讓孩子安安心心在村裡和縣學生們識字學數啦,等逢假的時候才會出來張羅些小生意,貼補貼補家用。”青年又是驕傲又是不好意思地說。
第124章 竹山村約
這一日略作休整之後,崔瑛他們一行人便開始張羅張雷的冠禮。冠禮自然被放在了竹山村裡,村中因出了崔瑛和張雷兩個進士而樹起的雙層木牌坊下,一條平展展的水泥路直通向村中的祠堂。
有兩個進士在,看黃曆、選吉日自然不在話下,村中有經驗的老人幫著看了近幾日的天氣,擇了一個天氣晴好、諸事皆宜的日子,然後便廣發請帖,邀廬州附近計程車紳前來觀禮。
雖然日子比較急,但冠禮的準備卻非常地有條不紊。一方面崔瑛與張雷都不是特別張揚的性子,也不打算太過鋪張,另一方面,經濟極為繁華的六安大部分冠禮需要的東西都可以比較方便的買到,而不必和其他地區一樣,準備一場宴會,還得提前養下雞鴨豬羊。
到了擇定的日子,許多有身份的人都乘著崔式的減震馬車來到了竹山村,孫子有出息又衣錦還鄉的張里正從早上睜開眼睛起就樂呵呵地,嘴都不曾閉上過。
“還是張公你有福啊!”村民們圍著張里正恭喜道。
“瞧瞧狀元公,真俊哪!”這是已經開始在心裡尋摸適齡女孩兒的三姑六婆。
“張老頭你最是知時,早早將孫兒送到崔大仙手下,”還有人酸了吧嘰地說,“大家數數那撥學生,張家郎君三元及第,王虎有那麼一個缺德的娘也還能被教成個神農,陳家兄弟更了不得,家財萬貫也是有的吧?”
“那又怎麼了?”旁邊一人聽不下去了,“人家張公早早就知道送孩子去唸書,哪像你家,人縣學生在村裡教孩子唸書,連束脩都不要,你竟還摳摳索索地心疼那點子紙錢,活該人家孩子封侯做宰,你家孩子地裡刨食。”
各種議論終歸還是議論,冠禮還是如期舉行了。這冠禮自西周被周公修訂下,數千年來幾乎不曾有過什麼變動。三祝三加,崔瑛見著自己面前的孩子從垂髫童子長大成人,那披散的頭髮被束起,裹上細布的進賢冠,戴上精緻的皮弁,莊重地將那個太子賜下的“毓華”之字公之於眾。
百姓所能接觸到的最高的官也只不過是知府而已,這時聽到太子的名號,再看向張雷的眼光裡就有了更多的敬意。
冠禮波瀾不驚,冠禮之後,張雷卻從懷中掏出了一本小冊子。他面對著來參加冠禮的諸位士紳躬身一禮,駢四驪六地念了一篇《竹山祠記》,先是記述了一番幼年時隨流民輾轉千里,四處謀生的悲慘境遇,再是描寫了一下一家人落戶到竹山村後篳路藍縷開荒種地的辛勤,接下來是抒發了來自天下州府的各路百姓互幫互助的樸素情懷,最後則記下了這座祠堂存在的意義——讓後世子孫要團結、寬容、勤勞。
張雷又從懷中取出了一張紙:“各位鄉賢父老,小生後學末進,自覺這一路走來,讀書認字是對末學的最有影響的一項,家鄉父老的幫助,讓學生一切順利,如今小生也算有些功名,也想為家鄉做些事來。”
他正色道:“為了獎掖學童,淳化鄉風,本人擬與諸位鄉賢相約:使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青年男女成婚給嫁娶錢,鰥寡再行嫁娶亦給半份嫁娶錢;守望相互,貧疾相顧,以延福澤。”
底下的鄉紳百姓聽到張雷的這番話都驚訝起來,到是之前就知道底細的張家人一臉淡定的微笑,在眾人看過來時或撫須頷首,或用手摸了摸頭上的珠翠,都是一臉的自豪驕傲。
“張大郎,你這話是真的?可怎麼執行呢?”底下一個竹山村的老住戶忍不住揚聲問了起來。
張雷笑道:“錢財方面大家不用擔心,”他朝崔瑛的方向拱手一禮,“先生出一頃上好的水田以及紙坊裡三成利錢,小生家裡出一頃上好的水田,並兩頭犍牛和農具若干。如今只需要各家派個主事兒的到我爺屋裡把章程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