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孩和大人的心理是一模一樣的,小女孩心裡特別難受,那一瞬間她自卑,自慚形穢,縮在母親背後。
我當時就在旁邊配合她的母親,我說:你上去跟哥哥踢,沒關係,哥哥會跟你踢的。我又對男孩說:你多棒啊,你教妹妹踢幾下。你踢得真棒。對,你往妹妹那兒踢。
球就滾到了小女孩面前,小女孩不敢踢,她的媽媽就鼓勵她。她輕輕踢了一腳,那一腳沒踢多遠,她媽媽說:你平常踢得挺好的,怎麼這一腳踢得這麼沒勁呀?我說:這一腳踢得挺棒的!這時,要趕緊鼓勵。
踢了兩個回合以後,小男孩接受了小女孩。小女孩很快興奮起來,跑前跑後,高聲地尖叫,顯得又活潑又大方。
這件小事說明什麼?說明小孩的自尊心與大人一樣不可傷害,與大人一樣敏感,與大人一樣寶貴。小孩只是在能力上、知識上和大人有差別。就其自尊心而言,與大人沒有差別。
第一部分己所不欲,勿施於子女
那麼,家長們如果想使孩子進步,只要有決心,掌握一點正確的方法,是件不難的事情。而這種方法、那種方法,歸根結底,就是要了解人,瞭解家長自己,瞭解孩子。這種瞭解絕不是通常所說的陳詞濫調的瞭解,天天有人在說,要了解人,要了解孩子,其實滿世界看到的都是不瞭解。
家長們要使孩子發生變化,就一定要取消嘮叨式、數落式、訓斥式、包辦式等各種錯誤的家教模式及嘴臉。中國有一句古話說得特別好,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研究世界上的各種文化,許多學者認為這句話是世界第一金科玉律。幾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這樣一個規範和講究: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人。這個原則當然應該包括自己的孩子。反過來。自己特別喜歡的事情,也應該給予孩子。
舉一件小事,家長們都能有所體會。你做了飯,你的家人沒有欣賞,沒有好評價,還有很多埋怨和嘮叨,你做飯還有好感覺嗎?如果不僅是在飯桌上,甚至你在廚房裡做飯的時候就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監督,發號施令,唯恐你做得不好,你還有什麼好感覺?你沒有好感覺了,沒有積極性了。
你買了幾本書送給孩子,推薦他讀一讀。過了幾天,你很關心他讀書以後的感想。一方面,你是關心孩子知識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作為家長,也很希望你買的書孩子能夠喜歡。如果你推薦給孩子的書他很長時間都沒有讀,家長也會覺得沒有意思的。如果他讀了,對這幾本書很欣賞,你就很高興。這裡,不僅有你對孩子的關心,而且有你對自己勞動得到評價的期待。大人都很在意這一點,更何況孩子?
那麼,家長們為什麼不研究研究自己的心理和孩子的心理呢?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他是不是也特別期待正確的評價呢?
如果家長為孩子買了一件禮物,發現孩子一點也不愛惜,你會是什麼感覺?同樣,如果孩子很努力地做了一件事情,卻沒有得到社會的正確評價,孩子心理上會發生什麼樣的反應,是可想而知的。
許多作家都關心自己的作品在社會上受到的評價,你對一個作家說,你哪部作品我看過,印象特別深,你和這個作家一下子就特別貼近。為什麼?作家希望自己的勞動和創造被人理解。一個做手拉麵的師傅工作的時候,有人圍觀,他絕對不會反感,絕對不認為你在干擾他的工作,他反而將手中的面抖得特別來勁。往往當圍觀的人散去以後,拉麵的師傅臉上還會有些失落。為什麼?他在表演他的技術,表演他的勞動。
小孩更是這樣。
我曾經觀看過一個小孩和他爸爸打羽毛球,孩子雖然年紀很小,但是技術不錯,經常能夠接住爸爸打過來的球。我看了一會兒,對他爸爸說:你的孩子挺棒的,總能接住你打的球。孩子更來勁了,前前後後跑得更歡。及至我走的時候,他眼巴巴地看著我,希望我留下來繼續“觀戰”。當時,我真有些不忍心從他的世界中撤退。這說明什麼?說明人的技術和能力得到別人的評價是多麼重要。
家長們要不斷地體察自己的成長經歷,要將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最容易受到鼓勵的事情、最渴望的事情給予孩子,自己最不願意的事情一定不要給予孩子。
你在工作中特別反感別人一天到晚對你嘮叨,你就不要嘮叨孩子。你不願意一天到晚面對一張訓斥的面孔,你就不要訓斥孩子。要將心比心,進入孩子的思維。
善於進入孩子的思維,把孩子培養成為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是三個積極性:向上的積極性、自信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