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也就是全民皆兵的戰國版本,據史料記載,秦國人打仗,舉國而伐之,譬如決定命運的長平戰役,秦昭王便下達了全國總動員,當時秦國境內,所有符合條件青壯幾乎都被送去前線,後勤以及後防任務全部交到了老弱之手。
否則以當時秦國人口以及國力,根本不可能支撐一場遠離國境,長達數年,且單單在正面戰場就需要投入多達六十萬士兵的戰爭。
作為天子,劉徹不可能不知道秦人當時的政策以及具體執行過程。
所以,他剛翻開奏摺,臉上就露出了笑容,秦始皇的霸業是如何成就的,他怎麼可能不知道,作為一個曾立志要超越秦始皇武功的天子,對於恢復秦代總體戰政策,他自己是持支援態度。
可問題是,這個政策早已荒廢數十年,即使是帝國的統治者,也早已漸漸遺忘了這個國家曾經以這個政策為最基本軍事政策。
而且更致命的是,實施一個如此龐大的基礎軍事政策所需要的花費的人力物力是遠遠超出人們所可以想象的範圍,再者,地方官員也未必會認真去執行,倘若朝廷拔下資金和物資,卻被一些貪心的官員挪用,那豈不是變相的加劇了官員的腐敗?
不過劉徹慢慢看下去之後,也就釋然了。
很顯然,李雲借鑑了大量前蘇聯以及瑞典的經驗。再參考了秦國的政策後,結合實際而想出的全新執行政策。
很顯然,帝國每年都有數萬地士兵退役,他們或許是因為超過了法定服役期限,也或許是因為傷病而退役的。
這些退役士兵在回到故鄉後,他們還需要為生活奔波。軍隊發放的那點遣散費,根本不足以補償他們失去的這幾年黃金歲月。
在秦時,那個帝國為了鼓勵軍人,培養好戰分子,起碼還有軍功勳爵授田制度保障退役軍人的基本生活。
可是在這個軍功勳爵授田制度已經變為一紙空文的年代,退役士兵,特別是傷病員地生活極為悽慘。
這極大的打擊了帝國民眾的參軍熱情,也嚴重的摧毀了這個國家最底層民眾對軍人的感情。在很多地方,若形勢再這樣發展下去,很可能最終將導致宋代軍人等於下等人的局面出現。並將最終導致這個民族踏上明清時期懦弱的道路。
而事實上,在現代各國都無不在努力提高退役軍人的待遇,為了表示自己對老兵地尊敬,美國人可以拍無數地電影激勵自己的下一代,甚至為了找出幾具幾十年前遺落在異國地老兵屍骸,他們不惜動用外交關係。動用巨資將他們找出來,再用盛大的儀式。空運回國,將之安葬到故鄉的土地上。
當然在這個時代。這樣做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但是提高退役軍人待遇以及社會地位已經不可再推了。
而全民皆兵計劃恰恰包含了對退役士兵的安排,其靈感來源於現代中國的退伍軍人制度,既借這個計劃地實施,將這些退役老兵組織起來,擔任當地民兵訓練營的教官,組織當地民眾參加訓練,向下一代灌輸戰爭知識,並照顧起當地的軍械庫。
另外,假如類似衙役,官差,信使等各地地方政府的基本職位也可以優先考慮錄取退役士兵,而傷殘者則更需要照顧,計劃中,因軍傷殘地士兵,完全可以擔任一些地方的水庫照看人,一些倉庫的看守者。
這些職位在帝國一直都是由當地政府自行安排,雖然薪水比較少,但是對於那些失去勞動力的傷兵來說,卻足夠維持他的基本生活了。
李雲有理由相信,倘若這個計劃得到真正的實施,那麼整個帝國的尚武精神將得到一個全新的發展。
退役士兵將不再會因為參軍之時耗費的時間而導致今後生活艱苦,而傷殘軍人也將不再會因為離開軍隊而面臨生存危機。
當然,為了防止地方政府從中作梗,計劃中這一切的資金調撥,以及人員安排,將統一由帝國少府聯合樞密院,大將軍府共同監督旅行,徹底繞開內閣以及地方政府,有效的阻止中飽私囊的事情發生。
而在另外一個方面,李雲提議在長安建立一座專門用來紀念為國戰死士兵的國家陵墓以及紀念碑,這座將命名為凌煙閣的紀念性建築,將成為帝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供奉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每年由丞相以及大將軍聯合祭祀,甚至有可能的話,天子也應該親自參加進來,使所有的帝國子民都知道這樣一個資訊,英雄永遠不會被人遺忘!
當然,這個計劃實在是太龐大了,它所需要花費的資金和物資將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李雲提出了另外一種想法,那就是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