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品,這些文物絢麗多彩、題材豐富。
布達拉宮主體建築的東西兩側分別向下延伸,與高大的宮牆相接。宮牆高6米,底寬4。4米,頂寬2。8米,用夯土砌築,外包磚石。牆的東、南、西側各有一座三層的門樓,在東南和西北角還各有一座角樓。宮牆所包圍的範圍全都屬於布達拉宮。
宮牆內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佈著原西藏政府噶廈的辦事機構,如法院、印經院和藏軍司令部等。此外還有作坊、馬廄、供水處、倉庫、監獄等宮廷輔助設施也都設在這裡。
宮牆內的山後部分稱做“林卡”,主要是一組以龍王潭為中心的園林建築,是布達拉宮的後花園。五世達賴重建布達拉宮時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後來六世達賴在湖心建造了三層八角形的琉璃亭,內供龍王像,故此稱為龍王潭。紅山的右側有一座藥王山,山上有17世紀建造的一座藏醫學院。
老浪邀請來了布達拉宮管理處的副處長尼瑪次仁為大家做導遊。據尼瑪次仁介紹,布達拉宮樓群一側是藏王的寢宮,另一側是後宮。那時布達拉宮的三大建築,均通體粉白,聳立在紅山上顯得聖潔而雄偉,藏民們都稱之為‘白色的宮殿’。
老浪其實對布達拉宮已經有了很深的瞭解。他問大家:“知道為什麼布達拉宮不叫‘寺’而叫‘宮’嗎?”
靜吻回答:“比寺大唄!”
劉穎回答:“因為裡邊住著西藏的首腦,叫‘寺’不太合適。誰聽說過一個領導住在寺裡邊啊?叫‘宮’才符合他的地位。對不浪哥?”
老浪笑著回答:“說對了一半。布達拉宮無論從它的佛教文化、建築風格、法物設施等,都是西藏所有的寺院的放大版。為什麼不叫‘寺’而叫‘宮’那?這是因為當時的西藏還不是政教合一的社會,布達拉宮只是作為藏王的宮殿而存在,並無香火。五世達(*)賴喇嘛受清順治皇帝冊封成為西藏政教首腦後,布達拉宮就成為政權機關所在地,同時也是藏傳佛教大活佛的居住地了。”
老浪看來和布達拉宮管理處的人十分熟悉,不但200元的門票分文未收,連次仁副處長一直跟著,導遊似地領著大家幾乎轉遍了布達拉宮的每一個宮殿。中午時分還要留大夥吃飯,大家都已經感覺不好意思,堅辭稱謝。出了布達拉宮的門,已經是下午兩點十分,大家隨便在周圍找了個川菜館對付了一頓,便在老浪的帶領下來到了八廓街。
據拉薩市檔案館記載,八廓街是隨大昭寺的修建和人們對該寺的朝聖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下令在臥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時在湖邊四周修建了四座宮殿,與嬪妃臣民移居宮殿親自監督大昭寺工程的進展。四座宮殿即為八廓街最早的建築。大昭寺建成後,引來了眾多朝聖者朝拜,日久逐漸踏出環繞大昭寺的一條小徑,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圍陸續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築,為遠道朝聖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紀後,大昭寺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其周圍相繼出現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小寺廟建築,眾多信佛者遷居大昭寺周圍生活,街上逐漸出現了大量民居、店鋪、旅館、手工作坊等設施。隨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傳佛教認為,以大昭寺為中心順時針繞行為“轉經”,表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為拉薩三大轉經道(大轉、中轉、小傳)之一。後又出現了來自蒙古、漢地、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地區和國家的眾多商販、香客、遊民,發展成為集宗教街、觀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業街和購物街於一身的街區。八廓街位於拉薩市舊城區,又名“八角街”,在藏語中,〃八廓〃是〃中轉經道〃的意思。
八角街轉經道藏語的意思是〃中圈〃,是相對於〃林廓〃和大昭寺內的〃囊廓〃而言位於中間。每天傍晚轉經的時間一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衣著不盡相同的藏族信眾,從拉薩的各個角落湧出形似鬆散實則有素地順著同一個方向走去,中間不乏遠道而來,一路長跪的虔誠的信徒。八廓街五彩斑斕的藏式建築群,整齊而又錯落有致,讓人聯想到這個古老的城市遙遠的歷史。整個八廓街環路,明亮的石塊鋪成的街道,被幾百年來各種各樣的腳印打磨的異常明亮,在早起的陽光中放射著刺目的光輝。這裡的每一處建築,都成了店鋪,各式各樣的旅遊紀念品和來自印度、尼泊爾的商品充斥在大街小巷,使這個城市被現代的氣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整理、覆蓋,而它卻在徒勞中頑強地反抗和掙扎。
自古以來,“阿西”和“阿波”(意指康巴男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