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轟炸機。
大概是紅軍高層認為,避免轟炸機被擊落的最好辦法就是飛得比戰鬥機還快,讓敵人追都追不上才好。講心裡話,這種設計思想讓李曉峰很是無語,飛得再快但是完不成基本任務有啥用?比如說這個Pe1,速度確實不錯,但是俯衝轟炸能力究竟怎麼樣就很不好說了,反正在李曉峰看來,那單薄的機身在俯衝結束拉起的時候十有八九會散架。
不過當時佩特利亞科夫對他設計中採用的反向螺紋交織最短線機體結構是十分自信的,他認為這種結構輕便且堅固,很適合俯衝轟炸機這一機型。
當然後來的試飛也證明了這一點,Pe1的機體結構確實沒出過什麼問題,至少不像某仙人想象中那樣會散架。但是,某仙人的預言也被部分實現了,這種速度很快的俯衝轟炸機的俯衝效能確實不太好,進入俯衝後改出比較困難,而且俯衝的速度有點過於快了,對於那些剛剛上手的新手飛行員來說,稍有操作失誤就會陷入尾旋,或者改出失敗一頭撞向地面。
而且Pe1存在的最大問題還不是俯衝效能不理想(熟手不存在這個問題),而是這貨降落的效能很糟糕,他的最小降落速度都高達兩百公里以上,而且降落時的滑行角度又比較大,形象的說彷彿是砸在地上一樣,駕駛過Pe1的飛行員後來很形象的給Pe1取了一個名字——跳跳蜂。
也正是這一點宣判了Pe1作為一款海軍艦載機的死刑,在起伏不定的甲板上降落本來就很考驗人,再加一個彈跳屬性,那真心就是玩命。
海航在航母上試飛了幾次Pe1之後,就斷然宣佈拒絕接受這種降落時愛跳舞的飛機,而是採購了一批SBD1應急。與此同時,海航也馬上將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一個著名飛機設計師蘇霍伊設計的SU1多用途轟炸機上。
說起這個SU1多用途轟炸機,就不得不提一提之前有提到過的那個跟伊16競爭的伊14專案。這個專案就是有蘇霍伊全權負責的,當時的代號為ANT31Bis。當時蘇霍伊就準備搞一款同時具備單翼機的高速性、雙翼機的盤旋性以及對地攻擊機的超強火力性的全能戰鬥機。
不過蘇霍伊的設計正應了那句話,什麼都會一點兒,什麼都不精。伊14就是這麼一個玩意兒,結果自然是被老謀深算的波利卡波夫殺得丟盔卸甲。
不過蘇霍伊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全能戰鬥機的設計卻引起了李曉峰的注意,倒不是某仙人準備搞一款“戰鬥轟炸機”,而是他覺得蘇霍伊設想中的多用途性還是有意義的。尤其是對於艦載機來說,意義是相當大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很簡單,航母上不管是甲板還是機庫空間都是有限的,這就制約了艦載機的最大數量。本來一艘航空母艦的載機量就不大,再因為不同的任務制約,還要裝載幾個不同的機型。比如說戰鬥機、魚雷轟炸機、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偵察機。
哪怕是進入三十年代之後,各海軍強國已經將水平轟炸機、魚雷轟炸機和偵察機合為一體,讓新研製出的魚雷機具備上述三種能力,讓航母甲板上的飛機運作大大簡化了。但是還是必須看到,一艘航母還是得同時運作至少三個機型的飛行器——戰鬥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
以一艘航母最大載機量為一百架算,每一種機型都只有三十來架,這也就決定了單艘航母甚至兩艘航母的戰鬥力是很有限的。一次全甲板出擊,單艘航母最多也就是投入六七十架用於攻擊的飛機,再去掉護航的戰鬥機,本身為航母編隊“打傘”的戰鬥機幾乎就沒剩下多少了。而且同時運作三個機型對甲板排程人員以及空勤人員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弄不好就要忙中出錯。
如果能將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的功能也合二為一,弄一款全能的海上攻擊機,不管是簡化後勤,還是最佳化攻擊波次結構都是有利的。實際上海軍也有這樣的想法,比如英國的梭子魚和日本的流星改,都是同時具備魚雷攻擊和俯衝轟炸能力的雙功能戰機。
按照李曉峰的想法,蘇聯航母的規模本來就不大,未來可以預計的也就是六艘艦隊航母,總載機量撐死了也就是六百架,同時搞幾款單一功能的攻擊機實在是不合算,發展多功能攻擊機就很有必要了。
那麼發展多功能攻擊機的難點在哪裡呢?很簡單,魚雷轟炸機/水平轟炸機/偵察機要求有優秀的低空效能和較大的航程,而且一般都是三人配置,而俯衝轟炸機則要求有堅固的機體結構和優秀的俯衝效能。
你想想,讓一款戰機既要低空效能好,能掛得動差不多接近一噸重的航空魚雷,還要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