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簡單哈,之前這批發動機讓你覺得為難,那是因為蘇聯政府不願意接納12Ybrs,現在這還是問題嗎?”
維多利亞一句話讓李曉峰是茅塞頓開,是啊!他怎麼就鑽牛角尖了,他沒辦法解決12Ybrs的問題,不代表蘇聯政府解決不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12brs發動機替換TB3上不太成熟的AM34,不管是發動機功率還是體積,兩者相差不大,而且相信被AM34折騰得欲仙欲死的空軍很願意擺脫這款要老命的發動機。
李曉峰的建議一經提出,就獲得了阿爾克斯尼斯的積極響應,說實話,力主發展TB3的正是他,而對TB3很失望的也是他,固然TB3讓圖哈切夫斯基很沒面子,但他這個空軍老大就有面子?
反正阿爾克斯尼斯也算是痛並快樂著,李曉峰一提出換髮動機的建議,而且還都是現貨,他立刻就拍板答應了。
不得不說,AM34初期型號還是跟12Ybrs有差距,換了之後,TB3基本維持原本的效能不變,而可靠性是大幅度增強了,至少再也不用機械師用手搖水泵給散熱器泵水了。
甩掉了12Ybrs的包袱也就意味著S12不用降低戰術指標,這無疑是個好訊息,但是對於整個S12專案而言,發動機的問題其實不過是一個小問題,更關鍵的問題來自布柳赫爾。
對於用於取代炮兵氣球的那些S11直升機,布柳赫爾反饋上來的情況看是譭譽參半,好的方面是S11效能確實比熱氣球理想,使用起來很靈活很方便。但與此同時問題也是一大堆,和熱氣球相比直升機需要專業飛行員,這對於炮兵來說是個問題,其次,維護保養比熱氣球要複雜得多,需要增加的不僅僅是飛行員,還需要一票地勤配合,這對於炮兵來說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
當然,這些問題還沒什麼,只不過制度問題,完善相應的陸軍航空兵體系也就完了。但真正讓炮兵們覺得頭疼的是,直升機某些方面的效能缺陷讓他們吐槽不能。
震動實在是太大了,幾乎跟老式的坦克和拖拉機有得一拼,飛上天之後,交流很成問題,無線電裡只能聽到咚咚咚的機械震動聲,這和安靜的熱氣球比起來簡直是天上地下。作為炮兵的觀測用具和眼睛,不能清楚的將資料傳回來,飛行效能再好又有什麼用?
不光是噪音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直升機低劣的可靠性,對於遠東地區惡劣的環境,S11很是水土不服,出勤率低得讓人無語。而且就是這種低下的出勤率中還出了好幾起飛行事故,送掉了將近十條人命。炮兵觀測員普遍對直升機存在恐懼心理,強烈的要求迴歸熱氣球。
當然,像布柳赫爾這樣的軍事家不會如此的短視,在短期試用中他很敏銳的看到了直升機的優良特點,認為這種飛行器還是大有可為的。不過同時他也要求新的直升機必須解決以上的問題,並且尤其是強調必須要增載入重量。因為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過小的機體限制了直升機的實用性。
布柳赫爾的要求還是很合理很有遠見的,李曉峰也樂於接受,所以他一面向布柳赫爾保證新的直升機會解決這些問題,另一面命令EO公司向遠東派出更多的直升機、配件以及更好的飛行員和後勤。當然更重要的是命令諾基亞公司儘快拿出一款降噪耳機。
幾個月後,當降噪耳機、地勤人員抵達遠東之後,也經過了這一段磨合期之後,S11的大部分問題都得以解決,除了那個該死的震動問題是真心沒辦法——活塞式發動機的通病。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炮兵們開始對直升機的印象大加改觀,甚至相當一部分炮兵迫不及待的要求更大更好的直升機了……(未完待續。)
27風雲湧動
按理說,1934年是一個很關鍵的年份,隨著列寧退休陷入倒計時狀態,各路諸侯之間的爭奪和鬥爭應該愈發的激烈才對。但是事實卻是相反的,進入1934年後,蘇聯政壇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平靜,一貫喜歡出風搞事的托洛茨基破天荒的很平靜,表現的十分的淡定,似乎完全不關心列寧退休之後誰接班的問題。
托洛茨基沒有動靜,斯大林倒是想製造出一些動靜,在這一年剛剛開始的時候,在集體農莊等問題上不斷地發表高談闊論,不斷的指責地方上的幹部沒有完全貫徹中央的精神,要求在本年度內讓蘇聯境內的絕大部分農戶都必須加入集體農莊。
講心裡話,之前積極提倡搞農業集體化的是托洛茨基,一度的在這個問題上老託是最熱心的,而一向“關心”農業“體恤”農民的斯大林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忽然跟托洛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