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突擊炮,都存在相同的問題,這個傳動實在是讓人蛋疼。一直到了T54,毛子才透過工藝提高解決機械式固定軸傳動的體積和可靠性問題,否則T54將又是一個炮塔“很靠前”的怪胎。
好在這個時空有某仙人,透過北方工業的大投入,終於提前了6年解決了這個問題,從1938年2月份開始,54號坦克終於可以定型了。
當然,54號工程定型的時候跟歷史上的T54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說之前提到過的裝甲鋼質量問題,這個稍差。另外就是火力問題,比如說D10坦克炮,這門由海軍艦炮發展而來的高膛壓大威力坦克炮還沒有誕生,自然是裝不上。
並且北方工業並沒有選擇山寨D10,從一開始,在李曉峰的規劃中,北方工業就沒打算線上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進了博福斯的高膛壓火炮技術之後,北方工業的發展方向是滑膛炮。不過一開始並不是未來的那種大威力高膛壓滑膛炮,而是選擇了漸進式發展路線。
先搞一款發射破甲彈為主的中等膛壓坦克炮,等未來技術成熟了再上一個臺階,發展膛壓更高的發射動能彈為主的滑膛炮。
那麼李曉峰為什麼要先搞一門技術水準不是那麼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簡單:第一,二戰是一場消耗戰,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規模量產,而中等膛壓的滑膛炮比二戰中廣泛使用的坦克炮生產難度小(不用車膛線),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鋼(成本低),符合大規模量產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夠用了,一百毫米口徑的破甲彈,在那個年月靜破甲水準在300毫米左右,動破甲水平也不會低於70~80毫米,改進藥罩結構和成分之後,輕而易舉的能達到靜破甲500毫米,動破甲120毫米左右的水準,基本能搞定二戰中出現的一切裝甲目標。
而且,破甲彈的生產工藝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彈對彈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