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利幾乎沒有什麼私人資本市場,一切主要的投資都由公共資金投入,比如第一個莫奈計劃就偏向於投資工業犧牲國內消費、住房和公共服務。
而這麼做的後果就相當的有意思了,抗議、罷工、遊行在那幾年風靡歐洲,一瞬間歐洲就集體向左轉向,****思潮空前氾濫。這真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奇特例子。
當權者用****的計劃經濟試圖挽救國家,而這造成了民眾的反抗,而反抗中的民眾認為****的共產主義才是能拯救他們脫離苦海的辦法。話說,這是一個死衚衕欸!
反正那些年歐洲的事情就是這麼有意思,唯一讓李曉峰感到鬱悶的是,當年面對這種大好形勢鋼鐵同志竟然無動於衷,絲毫沒有鼓動英國、法國、義大利的共產黨發動革命的意思,而這些國家的共產黨似乎也對形勢非常滿意,就這麼錯過了一次好機會。
反正李曉峰對此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明明1946年共產主義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義大利共產黨獲得了接近20%的選票,在法國則獲得了接近30%的選票,如果再算上共產黨的近親其他社會黨,選票可以在50%以上,這在戰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看上去無產階級是徹底的覺醒了,似乎一次空前高潮的無產階級革命就要爆發了。但為什麼後來的事情沒有照這個劇本來呢?嘿嘿,這個話題以後再說,還是迴歸本章的話題——計劃經濟。
按照傳統思維,歐洲戰後的經濟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毀滅,是生產力被戰爭毀滅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
恐怕不是!就拿德國舉例子,按照一般的說法,英美的戰略轟炸摧毀了德國的生產能力,這個國家被“炸平了”。實際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