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兩廣總督,他也該挪挪位置了。更何況兩廣這些年發展得如此興旺,早就有朝中大佬打這兒的主意了。
只是吳可在朝堂勢力不小,之前又沒有空閒總督位置讓座,加上捻匪和回亂鬧騰得實在太兇一時沒有顧忌,到了現在平叛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吳可這個兩廣總督是該動一動了。
這事兒早就在朝廷高層中傳開了,說是那位西太后的意思,兩廣總督吳可該換一換位置了,地方上沒有空缺可以調到京城部堂來嘛。
以吳可在京城的關係網,訊息傳出第一時間,便有京城信使四百里加急報信,暗示吳可要早做準備。
對此,吳可自然氣得咬牙切齒,皇宮中那位垂簾聽政年紀不大的西太后,不知道被他在暗地裡罵了多少遍‘老妖婆’。尤其當他聽說老妖婆有意讓帝后黨大臣來摘兩廣的桃子時,心中的怨氣更加濃郁幾分。
吳可哪裡願意,他在兩廣可是花費了大力氣大精力的,怎麼可能輕易拱手讓人?
而且這麼多年,多朝廷的腐爛看在眼裡,年兆時早就對朝廷沒有任何敬畏可言,如果有可能的話他不介意親自推動一把,讓滿清這座腐朽房子早日坍塌迎來新生,當然前提是他要得到最大那份好處。
所幸他在京城多年經營不是白費勁,這時候讓他找到了一個極為隱秘的機會,足以讓朝堂發生巨大動盪一時沒精力關注兩廣總督位置。
自從大清改號同治以來,朝堂上顧命大臣派系與帝后黨的爭鬥一直都沒有停歇過,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仇恨越結越深大有越演越烈之勢。
帝后黨佔有大義上的絕對優勢,加上有勢力龐大的王公黨作為奧援,顧命大臣派系幾乎只有招架之力毫無還手之功。
這麼些年下來,當初咸豐帝指定的八位顧命大臣,此時只剩下鄭親王端華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肅順還在苦苦支撐,其餘六人全部倒在一次次激烈的鬥爭之中。
鄭親王端華也就罷了,滿清貴胄中出了名的糊塗蛋,要不是生得好頂了一個親王爵位,以他的真實本領屁都不是。
愛新覺羅·端華,滿洲鑲藍旗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子。道光六年(1826)封三等輔國將軍。道光二十六年襲爵鄭親王,不久詔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
道光帝旻寧臨終時授為顧命大臣,相繼任閱兵大臣、右宗正。咸豐十年,皇帝逃往熱河時,隨從前往,授領侍衛內大臣。咸豐死後,再受顧命,與怡親王載垣、其弟肅順等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總攝朝政。
端華沒什麼本事,一身官職全靠祖蔭,為人也糊塗得緊做不得大事。
這廝為人粗鄙,既無大志,又無才具,整天只曉得跟在載垣後面,變著法兒的替咸豐尋開心,一向為朝中的大臣所看不起。然而他這個“鄭親王”的名號,卻是個響噹噹的鐵帽子王。
所謂鐵帽子王,並不像一些不明就裡的人所想象的那樣,是犯了死罪亦可以不掉腦袋的護身符。實際上,它的正式稱呼,叫做“世襲罔替”。
清朝所封的王爵,並不是終身制,而是一代一降。比如老子是親王,傳到兒子就要降成郡王,傳到孫子就要降成貝勒,依次類推。只有加了“世襲罔替”銜的親王,可以不必降等,代代都是親王!因此異常珍貴,有清一代,前前後後加起來,也不過十二家而已。
他之所以能活到現在,還是沾了他那位同父異母弟弟肅順的光。
肅順才是真正的牛人,咸豐年間的隱形首輔。
愛新覺羅·肅順,滿洲鑲藍旗人,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子。道光年間,考封三等輔國將軍,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
咸豐帝即位,擢內閣學士,兼任副都統、護軍統領、鑾儀使。咸豐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衛,遷工部侍郎,隨後在禮部和戶部也曾有過任職。
咸豐七年(1857年),肅順被擢升為左都御史、理籓院尚書,仍然兼任都統職務。咸豐八年(1858年),調禮部尚書,仍管理籓院事,隨後又調回戶部任職。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來犯京師,肅順隨咸豐帝“北狩”,授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統領行在一切事務。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病危,召肅順及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見,受顧命,史稱“顧命八大臣”,不久之後,咸豐帝駕崩。
肅順掌權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