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裹人家的閒話,人家的好是半點學不來!我八輩子倒黴,娶你這種婆娘!”說著,就把哭哭咧咧的女人拉走了。
大夥笑了一陣,就有人看出來,私下捅王鐵柱,悄悄問道:“你這麼幫著易家說話,是不是他們答應了收你家的油菜籽兒啊?我曉得,你家今年也種了油菜。”
王鐵根抿嘴一笑,沒有吭聲。那人看著有戲,便拉著問了起來。
原來,王鐵根家裡不止種了油菜,還有半畝的花生。他心思活到,看易家開了油坊,便自己找上門去問要不要。
易家兄弟兩個看貨不錯,就一口應了下來,還比外地來收購的販子多給了些錢,並且說等花生下來了,如果好也都要了。
王鐵根簡直歡喜壞了,外地來的收購商人,不僅挑三揀四,給的價還低。易家開了油坊,他守在家門口就把油菜籽兒賣了,賺了更多的錢,花生也有了著落,他怎麼不高興?得了易家給的恩惠,那當然死命幫著易家說話了。
旁人聽了有這等好事,有人歡喜有人愁,種了花生油菜的當然高興,那些沒種的懊惱的恨不得立刻去自家地裡拔了菜改種。
其實易家並沒有吃虧,收購的販子做的是倒手買賣,這邊收了菜籽兒那邊賣給油坊,當然這邊壓價那邊抬價,好從中盈利。易家給的價,雖說比他們賣給販子高些,但其實比從市面上收購菜籽兒要便宜的多。
鋪子第一日開張,捧場的老客固然多,但因是靠著村口道邊,易峋先前還請馬師傅給打了一塊牌子,立在村口的路上,言明村中有食肆。過路的行人,有想尋地方歇腳吃飯的,便都找了進來。鋪子的生意,十分興隆。
店鋪是原住房改建的,地方寬敞,前面是待客的大堂,後面因沒人來住,就做了廚房和工坊,爐灶一應俱全,還壘了個烘烤用的爐子。
秦春嬌仔細想過了,自己和母親的廚藝固然不錯,但這食肆到底只是間路邊的小店,也不會有誰跑到這兒來吃大菜,若要做那些考究大菜,各種配料配菜都要細講究,一味不對,味道就躥了。這預備下了配料,本錢就上去了,賣不掉就是虧本,這是其一。其二,這些考究的菜餚,刀工火候全都要精細到位,家裡有這個手藝,除了自己和娘,其他人真不行。劉氏要管著家裡的事,不能一直在鋪子裡幫忙。董香兒幫她打下手,揉麵燒火做個家常小菜還成,旁的就不成了。董大成這夥計,對下廚更是一竅不通。
所以,她還是打算每天熬一大鍋豆腐腦,有豆子拉磨,劉氏幫忙,能多做不少。其餘,就配一些時新的小菜,她自己琢磨的醬菜、鹹菜,很招客人喜歡,用料雖然平常,都是自家地裡來的東西,或是山裡挖的野菜菌子,但調味卻是她自己的獨門,客人吃著和家裡的就是不一樣,味道更豐富多變,就愛吃。
之前,她燉的棉花條子魚,幾個男人吃了都說好吃。她思忖著,這道燉魚是能當小菜吃的,提前做好了,拿醬汁泡著,不僅壞不了,味道還能漸漸浸透,放著慢慢賣就行。
此外,鋪子照舊賣時令的點心。這些點心,既有她從相府裡學來的,亦有她自己改良的鄉間點心,都是這段日子她擺攤時,夜裡一點點思索琢磨出來的,也是別處都沒有的。
鋪子後院廚房裡,一口大鍋白湯翻滾,裡面放了十幾斤的雞骨、豬骨。這些東西不值幾個錢,但熬出來的湯,味道極鮮。秦春嬌試了幾回,找了個最好的配比,放了許多香料進去,便是一鍋上好的高湯。灶上額外燒著一鍋開水,用來下面。
面下好盛在碗中,澆上一大勺骨湯,放上切細的酸筍香蔥,湯鮮面滑,不比京裡的湯麵館差哪裡。
豆腐、千張自然是照樣賣的,易家油坊裡榨好的油也放在店裡跟著賣。附近村子裡的女人,可是高興極了,以後不止豆腐有地方買,連油也能在家門口打了,偶爾還能買些小菜回去。
這日鋪子一直到了黃昏時分,路上行人漸稀,才打烊關門。
一家子人幾乎是累癱了,劉氏隨意下了一鍋麵,大夥吃過就罷了。
晚上,秦春嬌在燈前,將一天的賬目盤了一下,核算了本錢盈利。
除掉工錢和成本,開張頭一天,居然就淨賺了五兩銀子。豆腐腦、豆腐、千張全賣光了,菜籽油也賣掉了不少,來吃飯的人也很多,除掉老客,看見牌子摸進來的行人也多。
秦春嬌喜上眉梢,合了賬簿,仰身倒在床上,對她娘劉氏笑道:“娘,果然開鋪子比擺小攤賺錢多了,光今兒一天咱們就淨賺了五兩銀子呢!”
劉氏也沒想到,這頭一天就賺了這麼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