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機遇;第二,人才得有施展的餘地;第三,最重要的,是用人者要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現實狀況,要善於用人,揚其所長,抑其所短,不因噎廢食,求全責備。人得其所用,是制勝之一道。人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則更是獲勝的保障。
諸葛亮是個偉人,是個接近於完人的人,這也就使他產生了太多的自信。擁有太多自信的人,便自視甚高,而不大把別人放在眼裡。由於缺乏群眾觀點,肯定事必躬親,而不願假手於人。諸葛亮治蜀,多用平實之才,守成有餘,開拓不力,而恃才狂放,倚武倨傲者,往往被擱置擯棄。蜀中幹部,青黃不接,他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著急,他努力物色人才,確也是事實。但他的用人標準拘謹偏執,較之曹操的“唯才是舉”,簡直無法比擬。因而不可能有出色的人物出現,這也是大樹下不長青草的定律。他一人把陽光都吸收了,小草自然就懨懨地無生氣了。
諸葛亮英明自信和事必躬親,大大限制了部下的積極性,也養成了他們的依賴心理。所以司馬懿對於西蜀之一舉一動,無不了如指掌,因為他只需要研究諸葛亮一個人就行了。但對於東吳的真實意圖,卻未可盡知。甚至周魴的偽降,也疑信參半,因為不可能全盤掌握東吳所有將領的變數,所以魏國在與吳國的戰鬥中,無所施展,也就很自然了。
由此看出擊敗關羽和劉備的陸遜,確實在戰爭藝術的把握上,不像諸葛亮這位前輩那樣拘謹求穩,唯恐有失,舉措猶豫,任用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