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敗的清廷此時已淪為半殖民地以至於禁止販賣人口的禁令名存實亡,於是澳門港的苦力貿易活動更加猖獗,特別是在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廈門人民開展了反抗掠賣人口的鬥爭之後澳門便成為清廷最大的苦力出口港。
苦力貿易更使澳門商業迅速畸形發展以至於大批專門在販賣苦力生意中投機取利的各國商人湧至澳門,他們公開設立了“招工機構”來從事這樁罪惡買賣。
據廣州英國領事館通事梅輝立估計在一八六五年時澳門有8至10家招工館(也叫豬仔館),而在一八六六年增加至35…40家,後來到了一八七三年的時候已發展到了300多家,而經營苦力貿易的商人達三四萬人之多。
同年古巴和南美幾個沿海國家相繼在澳門設立了5個代理機構,分別“代表這些國家內務商業團體的利益,從澳門裝船出洋的苦力就是運往這些商業團體的,他們收到苦力之後再轉手賣給肯出最高價錢的主顧。”這些澳門的代理機構“把招工業務分包給他們僱傭的中國土著人口販子或苦力經紀人。”這樣過去的非法偷運就變成了“合法招工”,被掠賣的苦力變成了“自由移民。”從此,販賣人口貿易活動更加肆無忌憚,數目以數十萬計。
根據葡萄牙官方公佈,從咸豐六年到同治十二年(1856…1873年)的17年間,從澳門港運往古巴秘魯的苦力就有二十八萬多人,要知道葡萄牙政府官方公佈的數字可能是已經大大縮小了的數字。
而澳門的“豬仔館”則被葡萄牙人稱之為“巴拉坑”,可以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