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大哥大和BB機持續不斷髮出的噪音,沒有電子郵件以及其他高科技使我們始終處於“想找就能找到”、能與別人隨時通訊、使自己總是處於立即對每個人作出回應的壓力之下。我們根本無法預見多數企業文化中中級管理層的瓦解,這種企業文化迫使每一個人去做三個人做的事。我們此前甚至一直沒有認為家務應該由兩個人做。
如今,普通人的業餘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沒有私人“休整”的時間,上下班堵車的時間更長、次數更多,資訊流動規模更大、速度更快,需要應對的環境也越來越複雜。
與我一開始把心理控制作為壓力管理技巧而談論的時候相比,如今,克服壓力和焦慮心理,對我們生活施加控制的緊迫性要突出得多。
我始終相信,人生不必處在無情的壓力和重壓之下。
我們只要懂得這個簡單的事實就行了:造物主透過提供一種內建創造機制來為我們的生活做好充分準備,使我們無論處在哪個時代都能成功地生活。我們無所不能的伺服機制能夠不費力地應對社會或科技變革。實際上,伺服機制並不理解過度操勞或壓力過大的含義,因為它能力有限。
我們的問題在於忽視了自動創造機制,企圖透過有意識思考或意志力去完成一切任務、解決一切問題。提出問題並分析問題本來是有意識思維的任務,但從本質講,有意識思維自己從來就沒有具備過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想把所有問題都解決完,你的壓力便會與日俱增;學會將“問題”交給自動成功機制去辦,然後當“撒手掌櫃”,你的壓力就得到了緩解。
不要太小心
我在本書前面運用的例子是溫納博士提供的。這個例子是:憑藉有意識思考或意志力,我們甚至無法完成從桌子上拿鉛筆這種簡單的動作。
當一個人幾乎完全依靠有意識思考和意志力做事時,會變得過於小心、過度焦慮、對結果過於畏懼,此時,他會認為耶穌“根本不想第二天會怎樣”或者聖保羅“對什麼都不要小心翼翼”的教誨是不切實際的廢話。
然而,美國心理學家協會主任威廉·迪恩若干年前為我們提供的,恰恰就是這種建議,不知道我們有沒有聽進去。他在小短文《放鬆之道》中說,現代人太緊張、太在乎結果、太焦躁不安(此時是1899年),還說有一種更好、更簡單的活法。“一旦某一決定做出,將決定付諸實施已經成為一天的正常內容時,我們就應該完全放開所有責任感,只關注結果。總之,鬆開智力系統和實用的機器,讓它們自由執行,它們為你提供的服務質量就會提高一倍。”
順便提一句,這種放鬆方式與簡單的直覺有所不同。我非常清楚:許多人反對把重要決定和責任委託給某種像直覺那樣虛無縹緲的東西去完成。在此我要提醒你,我們現在談論的是一種實用方法,它從有意識理性思維開始,然後透過與自我意象相一致的想象,把任務交給某種威力無比強大的“搜尋引擎”和伺服機制,而後者則會幫助你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解決任務和問題。
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實踐的秘訣
可以說,剛才我們討論的觀點是正確的,其證據可以從作家、發明家以及其他從事創造性勞動的人經歷中看到。這些人總是告訴我們,創造性想法並非透過有意識思考在清醒狀態時想出來的,而是自動、自發地產生,有點像“晴天霹靂”,即有意識思維將問題撇開,轉而想其他事情。
這些創造性觀點並非在不對問題進行初步有意識思考的情況下無序產生。一切證據都支援這樣一個結論:要想接收某個“靈感”或“預感”,人們必須首先對解決某個特定問題或得到某個答案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他必須對問題進行有意識思考,收集一切與主題相關的可用資訊,考慮各種可能的行動過程。尤其重要的是,必須有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但是,對問題進行界定、在想象中“看到”想要的最終結果、得到所有資訊和事實之後,又額外地對問題焦慮、擔憂,那根本沒有用,相反,這樣做甚至會阻礙問題的解決。
拿破崙·希爾在其經典作品和暢銷書《思考致富》中,說到他的出版商給他施加了很大壓力,讓他在24個小時內提出一個恰當的書名。希爾對這本書的題目已經想了幾個月(那時他已經完成書稿並交給出版商),但總是不得要領。截止日期那天,編輯對他說,他只剩下24小時想出好主意的時間,否則,這本書就會按照編輯推薦的最佳書名《用好你的智商,獲得你的鈔票》去付印。希爾反對這個題目,認為這一名稱宣傳意味太濃,有點像小報上的文章標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