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秦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了太極宮的偏殿,施禮之後,李世民就給了他們一個奏章。
看筆跡,就知道,這是李世民所寫。
頓時,也就引起了高士廉等人的注意。
高士廉細細看完,身子忍不住哆嗦,這是因為他過於激動,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強烈想要表達的慾望。
再之後,就是長孫無忌等人,一一傳閱。
每個人看完,都是面色潮紅。
高士廉、杜如晦、房玄齡等人,也確實是出身名門,算是代表著世家。
不過,再他們看來,這科舉制度於大唐而言,於世家而言,其實還是利大於弊。
陳平安的到來,也讓他們學會了不少。
最起碼,看待問題的時候,學會了一個利大於弊的利弊分析法。
李世民還沒開口詢問他們的意見,孔穎達已經迫不及待地站出來了。
“陛下,此科舉制度一出,將會天下歸心!”
“天下學子無不唱誦陛下文治武功,無不感恩陛下開科舉,賜晉身之恩。”
“大唐也可因此而選拔人才,有才者,也不會因為舉薦無門而被埋沒!”
孔穎達是孔家家主,而孔家算得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世家門閥,看起來,似乎是人畜無害,可就算是李世民,都要依仗孔家聲勢七分。
若是孔家不願意支援他的登基為帝,那麼,絕對會讓李世民非常的頭疼,並且,也會十分的尷尬。
畢竟,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之名,確實是非常不好聽,也違背了儒家道義。
孔家完全可以以此來反對他。
不過,李世民兵強馬壯,又有著高士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李靖、李勣、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公謹等文臣武將們的支援,已經是大勢所趨。
孔家不可能逆天而行,不支援李世民的登基為帝,很有可能因此而兩敗俱傷。
這是不可取的事情。
孔家有著儒家正統地位和聲望就可以了,完全可以做到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孔家。
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和一個擁有著兵權,有著文臣武將跟隨的雄才偉略的帝王做對。
正所謂,打不過就加入。
孔穎達也就加入了弘文館,更是受命為國子監祭酒,承認了李世民的帝王地位。
李世民拿出來的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
進士制度。
甲乙榜。
狀元、榜眼、探花,前三甲。
文武分科。
糊名閱卷。
殿試等……。
可以說,幾乎和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差不多。
不過,也有所刪減和改動。
畢竟,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是經歷了唐宋時期的驗證和一步一步改善加強完善得到的成果。
李世民才剛剛登基為帝,大唐也並未完全一統,北地還有一個強賊虎視眈眈。
在此情況下,不可能完全和世家門閥翻臉,也不可能大刀闊斧地對大唐現有的制度進行全方面的改革。
孔穎達之所以第一個站出來支援,也是因為這科舉制度對於世家子弟來說,就是一個名正言順地獲得官職的機會。
以前,舉薦制度,只會讓人覺得這是依靠關係,而非憑藉真才實學。
科舉制度一出,那就是依靠真才實學而獲得官職。
誰能去說閒話?
須知道,如今這大唐讀書人,其實還是僅限於名門世家呀!
寒門?
寒門能夠養出幾個學子呢?
孔穎達是為了孔家子弟,忍不住,第一個站出來支援科舉制度。
那麼,明白其中深意的魏徵,便是第二人。
有一個成語叫做蕭規曹隨,而對於大唐而言,其實,在千年之後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隋規唐繼,也就是隋朝的很多制度,李世民都是直接拿來用,其中就包括科舉制度。
只不過,貞觀時期,因為能臣名將不少,文臣們大部分也都出自於名門。
他們是很清楚科舉制度的最終效果是什麼,所以才會不推崇科舉制度,李世民就算是沿用科舉制度,卻也沒能讓科舉制度在他的手中綻放光彩。
一直到武則天時期,才有了糊名閱卷,有了改良,並且得到了推廣和發展。
如今,李世民拿出了比較完善的科舉制度,並且,態度上是比較堅決的,那自然也就代表著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