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秦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的子民甚至是都要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這種大環境
,讓李世民羨慕不已。
因為只有這樣的大環境,才能夠養活這麼多的學者,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理論。
“朕記得,你在史冊上寫過李隆基後來推行了鄉學,也算是功在千秋了。”
“如今,我們還在推行縣學,可效果並不是那麼的好。”
“三百六十個州,連州學都只是建了一百多個,有一部分,還是當地名門豪族支援,不然,都沒錢建起來。”
“任重而道遠啊!”
《老子》篇也是讀過,腦海裡面檢索之後,也就明白這一段話的意思。
大國要謙遜、低調,要包容小國,而小國也要以同樣的態度以尋求和大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這是又和陳平安談起來治國理政之理念了。
陳平安回道:“陛下,在千年之後有一個論點,叫做大國·戰略競爭和小國·利益博弈。”
“大國·戰略競爭是指在國際關係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之間為了維護或提升自身在全球範圍內的地位、權力和利益而展開的長期性、全域性性的競爭。”
“這種競爭不僅涉及經濟、科技、軍事等傳統領域,還涵蓋了政治、文化、外交等多個方面。”
“因為我們無法保證突厥、吐蕃等番邦能夠保持著謙遜和低調,他們未曾教化,根本就不懂得什麼是謙遜和低調,尋求大國的合作。”
“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國家間的相互依賴和聯絡日益緊密,但同時也加劇了國家間的競爭和摩擦。”
“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和博弈日益激烈,就會產生衝突,甚至是戰爭。”
“大國·戰略競爭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過程,就好比匈奴和大秦、再和之後的漢朝,以至於漢朝之後的晉朝。再之後,匈奴又成了突厥,而突厥和中原王朝的戰略競爭依然存在,再之後,突厥還會改名字,叫做蒙古,蒙古和中原王朝的戰略競爭繼續存在。”
“這種競爭持續了兩千年之久,最終因為國力的衰敗,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也不算是完全退出,它不過是從大國變成了小國,這時候,就是小國·利益博弈了。”
李世民聽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他對於黃老之學還是比較推崇,不過,是他自己學以致用。
如今再來看,還是要堅持內聖外王,學一學千年之後的那些治國理政的學說。
陳平安繼續道:“大唐建立了完善的朝貢制度,周邊小國透過向大唐進貢,以獲取大唐的冊封和庇護。”
“這種制度既體現了大唐的權威和影響力,也為小國提供了與大唐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機會。”
“小國在朝貢過程中,往往會精心挑選貢品,以展示本國的特產和實力,同時也希望透過朝貢獲得大唐的賞賜和回賜,以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
“而大唐與周邊小國之間常因領土、資源等問題發生爭端。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其實都傾向於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以維護邊疆的穩定和安寧。”
“比如史冊上,文成公主和親,後來,李治、李隆基都是讓公主去和親,以達到安撫周邊的番邦,減少競爭和摩擦,達到邊關的安寧和穩定。”
“小國在面對大唐的強大壓力時,往往會選擇妥協或尋求唐朝的庇護,以避免戰爭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但是一旦他們強大起來,就會得意忘形,反過來爭搶大唐的資源。”
“在某些情況下,周邊小國會選擇結成政治聯盟,共同對抗大唐或其他強大勢力。然而,這種聯盟往往難以持久,因為小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矛盾往往難以調和。”
“故此,大唐也會透過外交手段來拉攏或制衡周邊小國,以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例如,會透過與小國和親、冊封等方式來加強與它們的關係。”
李世民再一次點頭,這個大國·戰略競爭和小國·利益博弈才算是真正解釋了大國和小國之間的關係。
從來沒有什麼真正的盟友,也沒有什麼真正的附屬國,對於大唐而言,番邦的臣服都不過是一時的。
李世民問道:“既然如此,又該如何解決邊關之禍患呢?”
陳平安回道:“陛下,大唐立國之後算得上是重新開啟了土地、人民的流通,不同地域的文化現象在唐朝得以交流和融合。這種交流不僅限於語言、文字、文學,還涉及雕塑、繪畫、建築、音樂等各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