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靈靈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359章

衡陽王氏,仕崋心動

湖南,衡陽。

城南迴雁峰附近,王家村。

該村因村民多為王氏族人,遂得名。

但事實上,該村王氏並非出自同族,而是分為兩支。

一支在南宋時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分支眾多;另一支卻是出自明初衡州衛指揮僉事,王仲三。

時隔兩百多年,這一支王氏也是枝繁葉茂,居於王家村的只是其部分族人而已,還有部分族人居於衡陽成中或周邊村落集鎮。

王朝聘家。

二十三歲的王夫之正伏案書寫一篇論。

旁邊他的兩位兄長王介之、王參之雖一個比他大十三歲,一個比他大八歲,卻也是如此,好像考試的學生一般。

事實上,此時三人的老父親王朝聘就坐在不遠處,目光炯炯地盯著三人,卻是在儘量模仿科舉的環境與氣氛。

說起來,王朝聘在明末這個時代,屬於典型的老來得子。

他是隆慶二年(1568年)生,早年志在做學問和科舉,師從衡陽大儒伍定相學習天文、地理、經史、財賦、兵戎諸多學問,後又從學王氏門徒(王陽明弟子)鄒守益學習心學。

其實心學自王陽明之後,派別眾多,有些甚至論調完全相反。

王朝聘所學這一脈,最厭惡空談心性,而是提倡“誠意為省察密用,學務克己,斂華就實,不為苟難”。

也即是提倡誠意、勤學、克己、去浮華、務實事等。

大約是因為學得太多,王朝聘二十好幾才中秀才,而後娶妻綦氏。

綦氏生有一子,三歲早夭,不久綦氏也因思子心切故去。

過了幾年,王朝聘才又取繼室譚氏。

而等現在的長子王介之出生時,王朝聘已是三十八歲。至幼子王夫之出世時,他則五十一歲!

如今王朝聘鬚髮皆白,卻是已七十五歲高齡了。

不過他身體、精氣神都不錯,還能教導三個兒子科考制藝。

他雖然七次鄉試不中,但並不代表他制藝水平不高——主要是後來他厭惡了科場的渾濁與黑暗,遂斷絕科舉之意。

這麼多年他精研學問,以《春秋》為主,在科考文章上當三個兒子老師是絕對夠格的。

同時,他也將承自鄒守益一脈務實的心學理念,灌輸給了三個兒子。

三子相繼透過院試成為秀才,也證明了他教書育人的能力。

事實上,王朝聘如今在衡陽被稱為武夷先生,名氣不小,不少人家的子弟想拜入他門下都不可得。

沒多久,最年輕的王夫之反倒是最先作完這篇論,但他知道父親對待做學問和科考都很嚴格,遂又一遍遍的檢查、修改,暗暗等待兩位哥哥也做完。

但他到底年輕,檢查幾遍後自覺改無可改,便有點不耐煩。

就在王夫之想著是不是冒險先交卷,請父親檢查時,門外傳來了一聲爽朗的大笑。

“大哥,好訊息,新朝要在今秋開啟鄉試!”

隨著話聲,一個身高七尺的昂藏中年也走了進來。

來人頭髮略帶斑白,五官明朗,像是四十許,又像是五十許,卻是王夫之的三叔王家聘。

或許是因為祖上曾是大明武將,王家男子身形皆在七尺以上,王朝聘甚至比王家聘還高點。

另外,王家還有幼子晚生的習慣,王家聘如今才五十出頭。雖也是秀才功名,但為人卻更具俠氣,交友廣闊,如今住在衡陽城中,開了兩家商鋪,訊息自然比王家村這邊靈通。

見王家聘到來,又帶來一個重大訊息,身為長兄的王介之當即起身道:“父親,我寫完了。”

原來王介之也已經寫完這篇論,只是不想讓王朝聘覺得他不夠穩重,這才故意拖時間。

王參之也是如此,便跟著道:“父親,我也做完了。”

“我也是。”王夫之急忙道。

王朝聘一看,便知三人都沒了繼續作文的心思,遂道:“那就都交過來,為父稍後再看。”

王家只是有幾十畝地的小地主,有佃農,並無家僕。因此,交了作文後,年紀最輕的王夫之搶著給王家聘上茶。

然後跟兩位兄長一起立在堂中,準備聽父親和王家聘談話。

王朝聘淡淡道:“新朝建立必然會開啟科舉,三弟又何須大驚小怪?”

王家聘笑道,“大哥這話說得可不全對,新朝今秋開科舉和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夏寒依
歷史 連載 12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