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雷克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只不過世界各地發生的狀況各有不同。
比如英倫三島,直接爆發一種疾病。然後倫敦開始一個勁的死人!英國政府則直接擺爛……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應對策略,那就是‘群體免疫’!
主打的就是一個不管人民死活!
“群體免疫”概念,看似高大上吧,實際上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一個新的病毒出現時,全體人民沒有疫苗,極少數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況下,不遏制病毒傳播,把全體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現群體免疫現象的。會出現的是:凡是感染了會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會死的就獲得免疫,繼續活下去。這種現象是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一個人得了某種急性傳染病,多數情況下只有兩種結局:死亡或者免疫。前者很好理解,後者指的是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認識”了這個病原體,下次再遇到它的話就不會中招了。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急性傳染病才會轉變成慢性傳染病,比如hIV病毒反轉錄成dNA之後整合進了宿主的基因組之中,或者乙肝病毒進入肝細胞後轉變成“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躲進了宿主的細胞核之中。當然,這兩種情況都比較罕見的。死亡和免疫這兩種結局都不是感染之後立刻就發生的,而是需要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這個被感染的人就變成了傳染源,負責幫助病原體找到下一個宿主。
這裡首先要引入一個概念:基本傳染數,學名“R0”。R0就是每種傳染病的患者,在自然狀態下能感染的人數。
這個數字體現了疾病的傳染性,理論上只要R0>1,這種傳染病就會不斷的擴散。想象一下,在一個封閉的小規模人類社群,當某個病原體傳遍所有人之後,它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滅絕。事實上,這就是原始社會階段絕大多數人類病原體的終極命運。當人口數量急劇膨脹,地球上終於出現了城市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人口數量大,城市裡每時每刻都有嬰兒出生,這就相當於為病原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宿主,病原體們終於看到了永生的希望。
在這種情況下,每一種病原體的結局取決於它本身的R0值,以及這個封閉社群的人口數量。根據計算,即使對於R0值高達12-18的麻疹來說,如果某個封閉社群的人口總數小於50萬的話,它也是不能永久存活下去的。可惜的是,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以及人類遷徙路線的不斷擴充套件,絕大多數人類傳染病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新宿主,從而持續地在人類群體當中傳播,這就是現代醫學誕生之前人類的生存狀況。那時的人類還不是微生物的主人,雙方維持著一種相互鬥爭&互相利用的平等關係。一方面,病原體在不斷感染人類之後變得越來越溫和。另一方面,人體免疫系統則在各種病原體的選擇壓力之下變得越來越強,感染之後小病一場隨即獲得終身免疫的機率持續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人類這個物種能夠活到今天的原因。不過,這一自然過程必然伴隨著老弱病殘的死亡和淘汰。這也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重要體現。但也正因為因為人類的進化,尤其是人道主義精神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類看待自然選擇的態度。疫苗的出現,就是這一態度轉變的直接結果。在18世紀時,英國出了個名叫愛德華·詹納的醫生,發明了牛痘疫苗,徹底改變了人和病毒之間的關係。
疫苗本質上就是一種滅活(或者減活)的病毒,透過人為的方式讓其迅速在人群當中擴散,使得這個群體內的大多數人都迅速獲得了免疫力,從而擺脫了該病毒對於人類的“自然”選擇作用。那麼,是不是100%的人都接種了疫苗,就能阻斷病毒傳播呢?事實上,只要有免疫力的人足夠多,那麼透過人傳播的傳染病,也會在不斷的”撞牆”中消亡。我們瞭解到“群體免疫”的概念,其實來自於描述疫苗的保護作用。大家都知道疫苗有保護自己不受感染的作用,而對於它保護其他人群的不生病的作用不是非常瞭解。對傳播能力很強的傳染性疾病來說,群體中接種疫苗人數比例越高,疾病的傳播機會就越少,傳播鏈就也容易被中斷,形成類似於“木桶保護效應”。因此即使那些沒有接種疫苗的人也得到了相應的保護,這就是疫苗的群體性。
所以,“群體免疫”跟大家認知很不一樣的一點是:它指當對疾病免疫的人數達到一定閾值,疾病就失去了在人群中傳染的能力,從而達成人類集體戰勝病毒成就。
當然帶嚶政府的邏輯並不是出於這個。
他們單純的是從統計學角度和經濟利益角度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