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體安葬於其所植銀杏樹“一箭之地”的都君莊東高地上,在這裡可東向齊都,南顧魯城,表達了左丘明的齊魯情緣。
有關左丘明墓的記載最早見《魏書·;地形志》。言:“東平郡領縣七:無鹽、範、須昌、壽張、平陸、富城(漢晉屬。有富城、卞城、武強城、左丘明冢)剛。”富城遺址位於肥城市王莊鎮,其疆城包括今肥城市的王莊、桃園、石橫、湖屯等鄉鎮。《漢書人表考》也載:左丘明“葬泰安肥城縣西南五十里肥河鄉都君莊”。清康熙十一年《肥城縣誌》載:“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鄉都君莊正覺寺之西。”宋王去非詩《題左丘明墓》也準確說明了其位置。詩中說:“寺壓古墳闕已摧,墳前古樹已凋衰。未能遷寺還封樹,每到都君一淚垂。”清俞正燮在《左丘明墓考》中,更依據《水經注》《魏書》《通志》《元和郡縣誌》《天順一統志》等史料,力排左丘墓在東平、嶧(山)、曹(縣)說,認定“丘明墓依古籍在今肥城,審矣!”。
左丘明的品行和對人類歷史的偉大貢獻,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們即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jīng舍”,予以保護,並代有修葺。漢初,肥城置縣伊始,就在縣城興建了“左傳jīng舍”,並立重修碑以志。漢平帝時(1…6),《左傳》初立學宮。東漢建武年間(25…56),《左傳》復立。《後漢書·;鄭興範升、陳元、賈逵、張霸列傳》載:陛下知丘明至賢,親受孔子,而公羊傳穀梁傳聞於後世,故詔立《左氏》。晉夏侯湛賦詩讚左丘明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致志《chūn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猷。”
唐貞觀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頒《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廟詔》,封左丘明為“經師”,從祀文廟。左丘明後裔為此植槐紀念,稱“謝唐槐”。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恆,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yīn縣令王諷重修“左傳jīng舍”並立碑詳述追封之事。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趙佶封左丘明為中都伯。宋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謂亦詩讚左丘明曰:“猗歟左氏,聞道素王。依經作傳,微旨用彰。詞有餘韻,人鐐末光。慶封錫壤,廣魯之疆。”
元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巖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者”。
明洪武四年(1371年)肥城知縣丘明後裔丘思齊重修“左傳jīng舍”。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並親書“先儒之墓”。崇禎十五年(1642)明毅宗朱由檢敕封左丘明為“先賢”。肥城知縣王惟jīng與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孫丘雲特輯訂《左傳jīng舍志》。《左傳jīng舍志》設遺像志、本傳志、祠墓誌、藝文志、譜系志等五卷,清乾隆六年(1741)增輯本現存於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檔案館。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與六十九代孫丘玉潔捐資七千餘兩重修縣學宮、癢門,咸豐皇帝書贈“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襲封衍聖公、孔子第七十代孫孔廣啟題贈“承先衛道”匾。清雍正三年(1725),為避孔丘諱,上諭除“四書”“五經”外,凡丘均加“邑”部為“邱”,丘明及其後裔的丘字均改寫為“邱”。民初,丘氏後人閩杭清舉人丘荷、臺灣清進士丘逢甲認為雍正所為不公,呼籲去“邑”復“丘”,還祖先本來姓字。丘氏族人聞者紛紛響應,恢復了“丘”姓,而未聞者則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與邱本是一姓,都是左丘明的後裔。乾隆十六年(1751),清禮部重新確認丘明之謫孫為世襲奉祀生,並賜祭田18畝。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作為一部記述詳備、論述jīng闢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我國曆史經典之一。
………【21、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帥。
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