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潛江縣治北、漢水南岸),使沔、楊、夏三水連線,改變了從江陵至襄陽“此無通路”,繞道數百里的問題。既“內瀉長江之險”,又“外通零、桂之漕”。南人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
��在學術方面,他自稱有“左傳癖”。著有《chūn秋經傳集解》和《釋例》。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chūn秋左轉註疏》即是杜預著,唐孔穎達疏。杜預好身後名,刻二石碑,記其勳績,一沉萬山下,一沉峴山下。並對屬下說:“何知後代不在山上乎!”但此兩碑至今尚未發現,成了千古之謎。;
………【9、裴秀】………
裴秀: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出生於公元223年,死於公元271年,終年48歲。自幼好學,才華顯著。年輕時在魏、晉朝做官,職至“司空”(相當於宰相),專門負責管理國家地圖、戶籍等。34歲便開始創立我國最早的地圖編制理論“製圖六體”,即繪製地圖有六條法則: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斜、迂直。
這六條法則運用時互為參考,綜合運用,把地圖的比例尺、方位和距離三個基本要素與自然界表象, 透過法則得以在地圖上體現。
裴秀依據“製圖六體”理論繪製了著名的“禹貢地域圖”共十八幅,圖上不僅繪出各諸侯、府縣的政區, 居民地的位置,而且把古代的九州、歷史上各王朝曾經舉行會議的會址,簽訂條約的地點、古地名皆表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