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他“三皇五帝”從遂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黃帝,到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均稱“皇”稱“帝”,乃至女媧、共工、祝融亦如此,各自居於不同的“三皇五帝”譜系中。蚩尤是一個例外,沒有進入任何一種“三皇五帝”譜系,非“皇”非“帝”而為“君”。蚩尤在古書中的這種稱謂顯得很另類,根據這種另類的稱謂“君”去探索蚩尤和蚩尤裔的文化,按理說是順理成章或可能的。
古有三苗國,在長江流域。
《戰國策。魏策二》:“苗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史記?吳起列傳》:“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韓詩外傳》卷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澤之水。”《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三苗“在彭蠡、洞庭之野”。這些說法大同小異,但可判斷,三苗國、三苗族當主要居於今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
今苗族主要居於雲、貴、川、湘交界地區,而其族源可上溯至三苗、九黎和蚩尤。龍文玉《苗族與楚族》說:“現代湘西苗族《遷徙歌》中,自稱祖先從江漢流域的苗國遷過來的”蔣南華《中華文明七千年初探》報道:“生活在貴州各地的苗族都說,他們的祖先是從江西彭蠡和湖南洞庭湖一帶遷徙到貴州的。在他們今天的表葬習俗中,還流傳著護送死者靈魂返回洞庭湖老家的巫祝活動”,而洞庭湖地區,正有一著名的“君山”。不僅如此,“傳說洞庭湖中的君山,原名苗山,是苗族先人休養生息的地方”“君山”將蚩尤、古三苗與今苗族聯結在一起,或證古三苗與今苗族確為蚩尤後裔,或證以“君”之稱去探尋蚩尤和蚩尤裔文化、遺蹟確有可行之處。
俞偉超先生認為,以江漢平原為分佈中心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當為三苗文化。楊新改、韓建業透過對“禹徵三苗”及江漢平原史前考古學文化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的變遷、互動關係的考察又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據古書載,堯、舜、禹時期屢伐三苗,因此可推斷,三苗族、三苗文化在長江流域也有一個南遷過程,即早期在長江以北,後遷至洞庭湖、鄱陽湖地區。
據考古學研究,屈家嶺文化最初是由分佈於江漢東部地區的油子嶺一期一類遺存發展而來,而後者實際上是在鍾祥邊畈早期一類遺存的基礎上,融合了大量大溪文化因素而形成。由於與邊畈早期一類遺存最近似的先行文化為仰韶文化後崗型別,所以學者推測前者極可能是後崗型別的人們南向移居的結果。後崗型別主要分佈在豫北冀南地區,苗族有大量的傳說、史詩講述其祖先蚩尤在黃河流域、在北方與炎黃髮生戰爭而失敗,導致蚩尤裔南遷,傳說與考古學文化的變遷關係吻合。
蚩尤為九黎之君,說明“九黎”與蚩尤同時,而“三苗”年代當晚於“九黎”,《國語?楚語下》說“三苗復九黎之德”亦可證二者年代有先後。三苗國、三苗族在長江流域,傳說中的炎黃蚩戰爭發生在北方“冀州”而不在長江流域,所以蚩尤文化、九黎族可能與後崗型別有關。後崗型別分佈的地區,正是蚩尤遺蹟、九黎族遺蹟最多的地方:蚩尤冢集中分佈在河南東北部、山東西部如河南臺前、山東鉅野、汶上等地;古代黎國、黎地則集中在山西東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黃河沿線,如山西黎城、潞城、長治、壺關一帶為春秋時黎國所在,漢之魏郡有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郡有黎縣在今山東鄆城縣西。後崗型別影響之處,都與蚩尤事相關:如後崗型別分佈到山東地區,古史傳說中有“蚩尤伐空桑”一事,後崗型別影響遠及今河北涿鹿、北京延慶一帶,那裡有不少與蚩尤、黃帝相關的遺蹟、傳說。
但是炎黃蚩戰爭並非發生在今之河北、冀西北:
其一,如果以西水坡45號墓死者為被殺之蚩尤,其年代在前4500年左右。按後崗型別為蚩尤、九黎族文化,則半坡型別當為炎帝文化、廟底溝型別當為黃帝文化(炎黃為徐旭生所說之“華夏集團”,應在陝、晉、豫地區)。在前4500年左右,半坡型別、廟底溝型別及其先行文化均未發展至今日之冀中、冀西北涿鹿、阪泉一帶,故炎黃與蚩尤之戰無從說起。
其二,後崗型別的年代約為前4500—前4000年,可以考慮前4000年左右蚩尤族為炎黃所戰敗,然後蚩尤族南下長江流域或四散而去。按蘇秉琦先生認識,考慮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為黃帝文化,然後將仰韶文化半坡型別、廟底溝型別均視為炎帝文化。在前4000年左右,半坡型別基本上已消亡為廟底溝型別所取代,北上與紅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