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只花了十三天時間。
林純鴻聽聞兩人風餐露宿,從交州一路趕到荊州,大為驚歎,情知兩人有要事,立即將兩人迎入了星拱樓。
(十一期間至徽州遊玩,赫然發現,徽州離海那麼遠,居然也產出了無數的海商、海盜!看來,我對徽商的瞭解還不夠,或者說,對華夏文明的內在稟賦瞭解不夠,以後有時間,好好和讀者分享一下徽商的過往。)
章節目錄 第六百六十七章 光祿院(二)
“官視民如草芥,則民視官如寇仇,既然大明在交趾設定布政使司,就應該一視同仁,將交趾人當做大明子民看,一應待遇不應該與漢人有區別……”
黃宗羲和顧炎武滔滔不絕,試圖說服林純鴻。林純鴻對這個觀點呲之以鼻,並不反駁,只是傾聽。
“現行方略不改,交趾必然出現饑荒,山林之中,估計數十萬人會死於非命,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一則……”
黃宗羲和顧炎武的話非常直白,就差直接點出林純鴻欲在交趾屠殺百萬之眾,林純鴻依然無動於衷。
兩人見林純鴻波瀾不驚,頗有點失望。最終,黃宗羲又丟擲了一句勸諫之辭:
“侯爺對蒙古人信之任之,讓他們為大明放羊、征戰,為何唯獨對交趾人不信任,處處設定障礙呢?”
黃宗羲的話音未落,林純鴻的眉頭突然緊了緊,讓黃宗羲和顧炎武重新燃起了希望。
兩人不知的是,林純鴻的心裡如驚濤駭浪,片時不得安寧。他心裡先入為主,理所當然地將蒙古人當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在征服河套時,並未採取慘絕人寰的方略,反而給予諸多照顧;至於交趾人,在他的潛意識中,壓根就不屬於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基於上述考慮,對蒙古人和對交趾人的差別這麼大,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事實上,僅從文明而言,交趾人對華夏文明的認可程度並不亞於蒙古人。若從雙方的仇怨來看,蒙古人與漢人之間的仇怨要遠遠超過交趾人!
這是一個讓林純鴻難堪的事實!
看來,每個人受其經歷、見識的影響,行政時根本無法避免偏頗和想當然!
林純鴻自己如此,以己度人,估計下面的官員也好不到哪裡去。
該如何避免或者減輕這種現象的危害?林純鴻琢磨良久,心裡漸漸有了定案。
他起身謝道:“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謂難上加難。?
?虧兩位不辭辛苦來到荊州,否則,本候將釀成大錯!”
黃宗羲和顧炎武弄不明白林純鴻為何突然接受了他們的意見,不過,這並不重要,兩人也懶得去琢磨。對他們兩人來說,能讓林純鴻改變錯誤的做法,就已經達到了目的。
兩人遂向林純鴻辭別,準備返回江南,卻聽林純鴻挽留道:“兩位請在荊州盤桓數日,有些事情還需向兩位請教。”
黃宗羲和顧炎武問道:“還請問是何事?”
林純鴻回道:“觀千餘年來的歷史,各朝各代,都設立監察、諫官機構,俗稱為臺、諫。大明亦有都察院,行監察、勸諫之責。荊州目前只有監察機構,尚無諫官一說,本候琢磨著,在荊州設立諫官制度,至於如何設立,本候想聽聽兩位的意見。”
黃宗羲和顧炎武大驚,脫口道:“朝廷已有都察院,何必費心再立一套?”
林純鴻知道兩人維護朝廷中樞地位之意,也不計較,直接說道:“經是好經,被朝廷那幫人給念歪了。本候想著,設立諫官機構的原則有二:一是能讓所有真知灼見不受阻礙地讓官府聽到;二是避免成為政爭的工具。要做到這兩點非常不容易,朝廷現在可能指望不上。所以,還請兩位留下來,幫著荊州一起琢磨如何設立諫官機構。”
黃宗羲和顧炎武猶豫良久,最終考慮到荊州已經控制大明大部分地方,諫官制度對荊州有好處,就是對整個大明有好處,方留了下來。
黃宗羲與顧炎武在荊州剛安歇下來,就收到了朱之瑜的拜帖。
朱之瑜登門拜訪,力邀二人至行知書堂講學。黃宗羲和顧炎武本就對林純鴻降低儒學的地位心存不滿,如何會跑到行知書堂為林純鴻張目?
兩人以林純鴻委託之事繁雜為名,委婉地拒絕了朱之瑜的邀請。
朱之瑜不以為意,說了一大堆兩人是當世之大儒g儒,以後要來經常請教之類的話,方才告辭。
朱之瑜走之後沒多久,兩人又收到了彭新的拜帖。彭新雖無功名,卻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