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開始經營、而初音還沒有介入的內容領域,作為切入點舉例。
“這樣吧,我們用網路文學來舉例好了——藤迅已經經營了一個叫做創s的網文網站,咱初音還沒經營網文,但是,網文的運作原理、市面行情,我稍微找行家瞭解過一些。
打個比方,現在市面上作品最紅最大賣的網文寫手,被圈子裡人稱為‘中原五白’。中原五白中有些在麻花藤建站的時候被挖過去了,他們的作品在各大最好的推薦位上經常可以看見。
那麼試問,中原五白的書是最好看的麼?不見得,稍微有點品味的讀者,大多以‘辣雞、小白文’嗤之以鼻。但是仔細研究一下他們的文章,可以發現那些作品都是‘不求在大多數目標付費人群眼中成為10分神作、只求在儘可能多的覆蓋人群裡達到8分的付費閥值’這種狀態的——我們假設在讀者心目中達到8分,是導致其是否付費的一個門檻閥值。
好,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看到什麼?中原五白寫的書,主角往往定位比較模糊,不描寫主角高還是矮,胖還是瘦,最多稍微寫一下是帥還是醜,但是絕對不明顯。
這樣的模糊處理,按說會讓每個讀者的代入感都不完美,帥的讀者覺得主角怎麼不帥?怎麼不突出主角依靠帥的特性金手指開掛?高的讀者也會有同感,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身高優勢把妹求職都有便利,書中主角卻沒有。
可為什麼中原五白還是堅持這麼寫?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讓主角利用高帥開掛,那麼矮醜的讀者就有大機率棄文,不爽,不給錢。所以,他們並沒有試圖寫一個讓任何讀者完美的作品,他們只是想寫一本‘在任何讀者眼裡,都像迪奧的洋紅色a口紅那樣,能讓人湊合著掏錢’的作品。
一部在1000個人眼裡是10分神作、把其餘人逼到不爽棄文的作品。和一本在3000個人眼裡都是8分乾糧的作品,哪個給作者帶來的商業利益大?毫無疑問是後者。
再加上他們又能借助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市場快速上升期帶來的人口紅利,最終搜刮不少財富。因為在每年都有幾千萬新接觸網路文學圈子的中小學生、這些人裡面或許每年都有幾十萬人有能力掏錢看正版。這些人此前從來沒看過網文,第一次看。對於第一次看的人而言,作品是否創新是不重要的,哪怕再套路再狗血,反正他們原先沒看過,就談不上‘抗藥性’。
這一切的因素,導致了內容創作產業在‘前大資料時代’的市場調研思想下,都走上了‘不求讓某些人覺得最好,但求讓大多數人覺得湊合’的路數。然後源源不斷靠賺新進場的小白的人口紅利錢,不思進取不死改變。等到小白養成老白了,不甘心看這種囫圇一團和稀泥沒個性的作品時,他們只能徒呼‘怎麼這個世界又小白了?創s的推薦位怎麼都是辣雞?’但偏偏就是沒東西給他們看。
其實,這是資料引導機制和反饋機制的錯,也是消費者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表達的重要性的錯——作者為什麼要寫一本只在1000個人眼裡是十分神作的書?而不是寫一本在3000個人眼裡是8分付費閥值線的數?反正過了8分線,每個人不都是1毛錢一章掏錢看,給你一本你心中的10分神作,你又不會額外打賞,那作者又不傻,囫圇和稀泥弄個‘迪奧的洋紅色a’混日子唄。
當然了,文創這個東西,好歹還有點情懷,所以偶爾還是可以找到老白心中桀驁個性的好書的。那是因為總有難得一遇的剛入行的寫手,不懂行情,恰好天賦異稟剛進場水平就不錯,所以寫出一本神作。
但是這種人永遠不可能繼續寫下去,寫一本長記性,發現寫少數人心中的10分神作經濟上大虧,那就轉型,戾氣大增,往裡加塞各種嘗試。等他知道做洋紅色更賺錢之後,自然就去做洋紅色了。
所以老白們看完一本心癢難搔沒得看了,發現這個寫手寫著寫著跪下來投靠小白了,只能再花更多的時間成本去找書,等再進場一個新的肥羊大能寫手,虧一本給大家看。
這就是藤迅資料推送模式下——也不能說是藤迅,而是現有的‘榜單、推薦位、編…輯書單’推送模式下——內容創業產業能夠達到的最高峰。其實背後隱痛點無數,大家都在和稀泥,誰都找不到完美打中他內心痛點的神作,高階個性需求沒有表達途徑。”
被顧莫傑這麼一說,陸文君居然覺得脊背涼颼颼的,一股灰暗。
如果文學和藝術,音樂和電影,不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湊合儘可能多的人,那將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時代。也難怪自從藤迅進場之後,自從“大資料的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