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炮塔,顯然顯得過於單薄。
馮承乾認為,增強火力,不一定要增加火炮的數量。
在工程師都反對的情況下,馮承乾堅持己見,並且向大清官員提出,如果嫌火力不夠強大,可以採用口徑更大的艦炮,比如四十倍徑的三百五十毫米艦炮,從而在只有四門跑的情況下,火力投送能力超過六門三百毫米炮。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折中方案。
只是,要說服工程師,還有大清的官員,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也造不出口徑為三百五十毫米的艦炮,即便正在研製,也需要等上一兩年才能交付使用。
為了這件事,設計工作耽擱了將近一個月。
最終,馮承乾與同樣堅持己見的工程師各讓一步,即戰艦採用三座炮塔,只是全部沿縱軸佈置,其中二號炮塔位於兩根菸囪之間,在設計的時候就以安裝三百毫米艦炮、而不是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為準。
這麼設計,能夠儘量利用鍋爐艙與蒸汽機艙之間的空間。
也就是說,在沿縱軸佈置三座炮塔的情況下,戰艦的長度能控制在一百三十米左右,僅比工程師堅持的一百二十米多了十米。
只是,馮承乾對此仍然感到不大滿意。
在他看來,即便採用三座炮塔,也最好能夠採用三聯裝炮塔,今後可以根據需要決定採用三座三聯裝三百毫米炮,還是三座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炮,從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戰艦的服役年限。
問題是,工程師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大清官員的認可。
馮承乾不得不接受現實,只是耍了個手段,即讓威廉港造船廠加入進來,負責為帝國海軍建造首艦,只是刻意減慢建造進度,讓這艘戰艦最後完工,而為大清建造的四艘則提前完工。
這麼做,就是為了在建造過程中修改設計。
八月初,馮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提交了設計圖紙,並且通報了大清官員。
當時,存在兩套設計圖紙,一套針對大清,一套針對帝國海軍。
腓特烈三世沒有詳細過問,只是讓馮承乾看著辦,別把事情搞砸就行了。這也難怪,腓特烈三世並不瞭解海軍。
以當時的指標來看,針對大清的設計方案更加先進,也更加合理。
這四艘被李鴻章命名為“攝遠”、“鴻遠”、“撫遠”與“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