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運送兵力與物資。直到十三年前,也就是一八七五年,“薩克森”級才在伏爾鏗造船廠下水。
十三年過去了,帝國海軍的主力仍然是這幾艘戰艦。
對於建國還不到十八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國而言,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如果考慮到帝國的地緣環境,西有法國、東有俄國,南面還有奧匈帝國,更能明白,決定帝國命運的不是海軍,而是陸軍。
重陸輕海,本來就是陸權國家的共同特徵。
只有國力足夠強大,有能力跟列強爭奪全球利益的時候,帝國才需要海軍,也才會著手打造艦隊。
問題是,到那個時候,還來得及嗎?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最終敗亡,與喪失海權,或者說錯誤的海權戰略不無關係。設想一下,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喪失海權,哪怕沒有奪得海權,大戰結果如何?
馮承乾沒有去想,他只知道,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而且正確使用這支海軍,大戰的結局肯定會有所不同。
他要做的,就是改變大戰的結局,為自己、為自己的民族爭取一次機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即便任重而道遠,馮承乾也別無選擇,因為他不甘心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做一個默默無聞的人。
靜下心來後,馮承乾決定首先制訂一份長遠發展規劃。
建設海軍不同於建設陸軍,不是招募軍人、再進行幾個月強化訓練就能辦成的易事,必須從根本上著手。
海軍的根本有兩個,一是軍人,二是戰艦。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從不缺乏優秀的軍人,即便是海軍,官兵素質也高於對手。
帝國欠缺的,正是足夠強大的戰艦。
打造戰艦的基礎又有兩個:一是工業實力,二是科技實力。
作為歐陸新興強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欠缺工業實力。即便歷史沒有改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工業實力也將在十年後超越英國,成為歐洲地區頭號工業強國,由此成為英國的潛在敵國。
顯然,帝國欠缺的只是科技實力,特別是技術積累。
從長遠來看,比如大戰在三十年後爆發,眼前需要做的就是打好科技基礎,而不是立即著手建造戰艦。
思慮周全後,馮承乾心裡也有底了。
三月十三日,馮承乾去了波茨坦皇宮,把親手擬定的“帝國海軍三十年發展規劃”交到了腓特烈三世手上。
“你給宰相看過了嗎?”
“暫時還沒有。”
腓特烈三世點了點頭,說道:“這樣也好,現在還沒有必要讓宰相知道。”
馮承乾笑了笑,表示明白皇帝的意思。
“你考慮得很周全,三十年後的情況都想到了。”腓特烈三世放下檔案,思索了好一陣才說道,“可是你也知道,打造一支強大的艦隊耗資巨大。現在的情況,別說宰相,其他人也不會答應。”
“這也是微臣來請示陛下的原因。”
腓特烈三世愣了一下,讓馮承乾說下去。
“正如陛下所說,現在還不是在海軍上投資的時候,可是我們得做長遠考慮。如果等到需要的時候再考慮海軍,恐怕就來不及了。”
“你的意思是……”
“微臣的要求不高,只需要陸軍五分之一的經費。”
腓特烈三世鎖緊了眉頭,知道馮承乾還有話要說。
“當然,這只是前五年,第二個五年海軍開支應達到陸軍的百分之三十,以後每五年遞增百分之十。”
“最終達到陸軍的百分之八十?”
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陛下有理由相信,三十年後帝國不但需要強大的陸軍,還需要強大的海軍。”
“我會考慮。”
“此事益早做決斷。”
腓特烈三世長出口氣,說道:“也不急在今日,從英國回來後,我會找宰相商量,替你爭取。”
皇帝都這麼說了,馮承乾自然不好多說什麼。
看上去,馮承乾的要求並不高,卻讓腓特烈三世十分為難。原因就是:帝國海軍之前的軍費開支僅為陸軍的百分之五!
也就是說,如果陸軍軍費維持不變,等於把海軍軍費增加了三倍。
這絕對不是一筆小錢。
在金融還不夠發達、政府得量入為出的時代,每年要湊出幾億馬克的海軍經費,絕對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