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已經兼任軍區政委的總指揮根本就不可能再去兼任一個單獨的軍分割槽政委。
而跟隨趙尚志從蘇聯回來的那幾個人又都是他的嫡系,總指揮認為從他們中他挑選但任三分割槽政委,非但不能制約住他,倒是很有可能在某一方面縱容他。那樣反倒是徹底的害了他。
至於現任副政委兼師政治部主任的高禹民一聽說讓他暫時兼任三分割槽政委,腦袋搖的和撥lang鼓一樣,寧可自願降級去現在還缺政委的二團當政委,甚至政治處主任,也不願意去三分割槽和他搭檔。
而其他人要不就是資歷不夠,再不就是能力欠缺。本身現在合格的政工人員就有些捉襟見肘的情況之下,楊震只能將主意打到了中央代表團身上。就在楊震猶豫怎麼向中央代表團開口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個人。
中央不是已經決定將易建平夫妻調到抗聯工作嗎?易建平不僅是大學生出身,文化程度高。在關內工作的時候,曾在冀南軍區五分割槽獨立團擔任過副政治委員,又長期在敵佔區搞過地下工作,可謂是經驗豐富。
讓他去新成立的三分割槽任政治委員,既可以充分的利用他在地方軍區的工作經驗,協助趙尚志儘快開啟局面。又可以利用他中央來人的身份滿足總指揮的標準。
雖說從獨立團副政委一下子提到軍分割槽政委的職務上,算是有些越級提拔。但在楊震看來,易建平從關內部隊調任到抗聯工作,有些像後世那些中央幹部下派一樣。不過後世的中央幹部下派到地方所謂的掛職鍛鍊不也是在下派之前,提拔一級嗎。
無論調易建平去三分割槽與趙尚志做搭檔的效果如何,但楊震原本預定去易建平二團當政委的任命,接替已經升任軍分割槽政委的王效明的打算,現在看只能先行撤銷了。至於二團的政委,再想辦法掂對吧。
當楊震說出自己預定的人選後,實在也沒有合適人選的總指揮在猶豫了良久之後,最終還是點頭同意了。不過他雖然同意了,但卻留下了一個尾巴,只同意易建平暫時先代理。至於何時轉正,還要看其表現。
很明顯易建平身上若不是還套著一箇中央來人的身份,一向穩重,對為人以及工作作風並不瞭解的總指揮是不會同意他去三分割槽任政治委員的。只是後來的形勢發展,讓無論總指揮也好,還是楊震也好,都對當初的這個選擇感到慶幸不已。
事實證明,這二人的組合雖然不是完美無缺,彼此也有紛爭。但卻實實在在的打造了一個堅強的戰鬥集體。趙尚志的軍事才華與易建平出人的組織、宣傳、鼓動能力、豐富的地方武裝工作經驗的相互結合之下,全部由各個部隊臨時抽調而成的部隊組成的三分割槽基幹團在短時間內便形成了戰鬥力。
以新組建的三分割槽基幹團為主的三分割槽部隊,在三九年初秋以及入冬的幾場大戰之中表現的極為出色。不僅屢次承擔重任,還取得了可以說相當輝煌的戰果。這個三個軍分割槽中組建最晚的三分割槽,卻成了吉東軍區擴編之後的第一個升級為主力師的地方部隊。將先於他們組建的兩個老大哥遠遠的拉在了後邊。
楊震最起先從主力部隊的三個團中每個團各抽調兩個步兵排,加上從三個補充團內分別抽調出的三個獨立連組成了三分割槽基幹團時,他至少在短時間之內並未對這個基幹團的戰鬥力報以什麼期望。
三分割槽的轄區都是新開闢的地區,部隊又是剛剛組建。雖然組建時候從主力團抽調了六個步兵排,但這個基幹團卻與其他以抗聯部隊為主體組建的分割槽基幹團不同。他沒有一支抗聯的老部隊。幾乎從上到下全部都是清一水的新人。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部隊,再加上陌生,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瞭解的搭檔。楊震認為單單就捋順這個關係就至少需要三到五個月的時間。等形成戰鬥力,把還是一副骨架的部隊充實起來,至少也要到年底。
而誰都沒有想到,就是這個從上到下幾乎都是嶄新的部隊在擅長遊擊作戰的趙尚志調教之下,會發展的如此之快,戰鬥力提升的速度甚至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等到初秋的大戰時,這支部隊的表現幾乎可以用讓人耳目一新來形容。
其在戰鬥中的表現,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只是一個以雖然已經完成全訓,但卻幾乎沒有戰鬥經驗的新兵為主,才組建不足三個月的地方部隊。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對於楊震來說,他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夠獨擋一面的幫手。在主力部隊不能久駐新開闢地區,而新開闢地區又急需得力人手的去穩定的情況之下,無疑能力突出而又不願意回三路軍工作的趙尚志給他提供了一個最佳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