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味,與野生烏魚子的那種甘香不可同日而語。
日本人也很饞烏魚子,臺灣的是烏魚子之風究竟是島上原住民的獨創,還是在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進,一時也很難考證。
按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烏魚的記載:“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餘,其子滿腹,有黃脂、美味。”因此,我懷疑食烏魚子的傳統在中國很有可能早已有之,不然的話,李時珍就不會強調指出“其子滿腹,有黃脂、美味”了。
臺灣大學林文月教授指出:日語的“烏魚子”,是“唐墨”的標音訓讀。日本人歷史上一向崇唐,故“唐墨”的說法很可能是“以其形似中國書道用具之墨故”。
臺灣的烏魚人工養殖的確始於日據時期,據史料記載,當時每年一月至三月,漁民在沿岸捕撈烏魚苗,放養於淡鹹水魚塭之中與其他魚類混養,但數量不多,非屬重要養殖魚種;到了十多年前,烏魚的人工繁殖技術成熟,並有養殖業者大量放養成功後,帶動了當地養殖烏魚的風潮,逐漸有替代放養鰻魚的趨勢,但由於市場需求量很大,目前主要的烏魚子供應,大部分都取自養殖烏魚或者是從美國、澳洲、巴西等地進口的烏魚子再加工。
我不知道日本是否也產烏魚,但據報道說日本有廉價的假烏魚子出售,那種極為形似的假烏魚子,系用鯊魚和鱈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