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人還想拿他這個影帝說事,嚴格意義上說,葛尤參加戛納電影節也屬於違規。
只是總局不願意追究,大家都清楚葛尤的為人,沒必要這麼抓住不放,那就沒意思了。
相對於葛尤的低調,林曉玲在電影學院就高調多了。
《京城的風很大》獲得的獎項沒辦法和《活著》相比,可也算是一個國際獎項,既然沒辦法報道《活著》,媒體就把焦點對準了電影學院。
拿了獎後,電影學院的領導積極多了。
扶持學生拍電影是電影學院的一貫宗旨,只是出成果的很少,這次能夠獲獎,說明他們推行的教育改革有了新成效,是一種業績。
林曉玲被學校當成典型,成為電影學院的風雲人物。
校領導聽說她還是旁聽生,立刻給她辦理了轉正手續,給予正常學生的一切待遇,補助啊,獎學金啊,這些都可以有。
這讓曉玲同學感到很幸福,她終於成為一名真正的電影學院學生了。
“看把你樂的,都找不到北了,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功勞,電影講的是團隊協作,你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別太膨脹了。”林子軒打擊道。
“老哥,就不能讓我高興幾天麼?”林曉玲不滿道,“我在學校裡和同學成立個電影小組,我們準備拍電影了。”
“那行,你想到哪個劇組?電視劇還是電影?”林子軒隨意問道。
他以為妹妹是想到劇組工作,鍛鍊鍛鍊,積累經驗,就像以前一樣。
“我們不是要到劇組打雜,而是想自己拍電影,拍自己想拍的電影。”林曉玲解釋道。
“你還沒上大二吧,學會拍片子了麼?還是好好學習吧,別想那麼遠。”林子軒訓斥道。
“理論要聯絡實際,不能光學不練,學校也鼓勵我們要進行實踐。”林曉玲據理力爭道,“老哥,你有沒有門路?給我們找點活幹,錢不錢的無所謂,能拍片子就行。”
這次的獲獎不僅讓曉玲同學成功轉正,還給了她不小的自信。
“你啊,還是太膨脹。”林子軒搖頭道。
話雖這麼說,他也不能不管,林子軒明白拍電影理論很重要,但實踐更重要。
馮曉剛沒學過電影理論,現在照樣拍電影,這就是長期實踐的結果。
他想起前幾天在華國電視臺,遇到了《華國時空》欄目組的編導,《華國時空》新開闢了一個子欄目叫做《生活空間》。
這個欄目關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平凡的故事。
他們的目標是想做一個社會忠實的紀錄者、冷靜的觀察者、認真的思考著,展現一幅幅華國社會變革中的生動畫卷。
這需要不少外派記者深入各個家庭進行採訪,欄目組剛成立沒有那麼多的人力物力。
林曉玲是電影學院的學生,又有了一點小名氣,電視臺應該不會拒絕這種免費的勞動力,如果拍攝的節目被欄目組採納,還會有酬勞可拿。
“拍紀錄片可以吧?”林子軒詢問道。
“當然行啦,還是老哥好,這麼快就想到門路了,我們幾個人在學校一點法子都沒有。”林曉玲拍馬屁道。
“既然想拍就認真拍,別給玩兒似的。”林子軒叮囑道。
這時候,法國電影人讓路易來到京城,和林子軒見了一面,表達了對《活著》這個故事的喜愛之情,並期望《活著》能早日翻譯成法文。
他會和法國國內的出版商推薦《活著》這本書。
林子軒覺得這人不錯,就送了他一本中文版的《活著》,反正家裡還有好幾百本呢。
透過翻譯他知道這個法國人是個製片人,也是投資商,這次來是和張億謀合作拍攝新片,這個法國人似乎對華國電影尤為感興趣。
聽姜聞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後期製作又要沒錢了。
林子軒覺得可以把這個法國人介紹給姜聞,再忽悠一筆錢出來,把片子製作完成。(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一章 製片人
林子軒對著法國人把《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頓好誇,把這部片子說成是華國最好的藝術電影之一,來華國一趟不看看是你的損失。
這種叫賣式的推銷讓一旁的翻譯忍不住笑場。
這翻譯其實不算是翻譯,也是一位製片人,京城人,叫做王微。
王微四十多歲,1977年進入電影圈,當了十幾年的演員,沒混出太大的名堂。
八十年代後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