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頁)
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首次南巡
1.馬上天子
從所謂“養教兼施”、“先養後教”的宗旨出發,在乾隆初政的十幾年時間裡,政治的重點集中在了“養”上,而在其後一個很長的時期裡,可以說它就轉向到“教”(“文教”、“教化”)上去了。昔人有云:孔子治術有三,曰養、曰教、曰治。(1)乾隆一朝,也未始不可以這樣作階段劃分。
在乾隆朝的階段劃分中,我曾把“乾隆初政”作為它的第一個階段,並把其結束時間定在乾隆十五年前後。這本帶有一定的任意性,在任何階段劃分中,恐怕都是難以避免的。但它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從十六年起,皇上開始南巡,——他後來曾一度把“南巡”與“西師”當做畢生的兩件大事,——同時,開始了乾隆朝第一波的文字獄。(2)
與父皇完全不同,今上一生中有近一半時間都不在京師,而是在各地的巡幸之中。這一點更像是他的皇祖,而猶有過之。據統計,終乾隆一朝,各種巡幸活動竟有一百五十次之多。其中拜謁東陵、西陵及盛京三陵六十六次,巡幸熱河避暑山莊及秋獮木蘭五十二次,東巡曲阜舉行闕里祀典八次,南巡江浙六次,巡幸中州一次,西巡五臺山六次,巡幸明陵、盤山及天津等畿甸地區十餘次,(3)平均每年出巡兩次還多。皇帝這種極為頻繁的巡幸活動,不但在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歷史上首屈一指,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也極為罕見,對於乾隆一朝的政治產生了極大影響。
皇上所以如此頻繁地出巡,以至於當時朝鮮使臣稱清廷為“一日不肯留京,出入無常”的“馬上朝廷”,(4)是因為他把巡幸活動看做加強統治的一個重要措施。他曾在《御批綱鑑》中針對“宋主微行”寫道:
第當命駕時巡,省方問俗,進窮簷之父老,而使得自言其疾苦,則民隱足以周知。(卷71)
就元順帝“端處深宮,委柄臣下”,寫道:
獮狩正當習勞,車駕所經,並可以周知民隱,於政務又何妨乎?(卷98)
乾隆十二年,駐蹕避暑山莊期間,他曾對此中原委作過一番分析,說:三代以後,統治時間最長的是漢、唐、宋、明。而在這四朝歷史上,往往開國後不過一兩代,便會發生內亂。究其緣故,不僅是因為上蒼不再眷顧,更重要的還是因為當時統治者怠於政事。正是有鑑於此,皇祖在平定三藩叛亂之後,“即不敢以逸豫為念,巡狩之典,或一歲而二三行”。雖然巡狩也有“耗財勞眾”之弊,但是可以“察民瘼,備邊防,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習勞苦之役,懲宴安之懷”,兩相比較,“所全者大,則其小者不必恤矣”。歷代帝王失敗的教訓和皇祖成功的經驗給了他深刻的教育,認為目前雖“值四方寧謐之時”,但為保住祖宗留傳下來的江山基業,“實不敢使文恬武嬉,以隳聖祖之家法”。(5)
所謂“南巡”,是到江、浙一帶巡視。乾隆一朝共有六次南巡: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每次南巡多在正月中旬從北京出發,當年四月下旬回到北京,行程近六千里,所需時間大約一百一十天。(6)為什麼要千里迢迢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江、浙呢?
皇上在乾隆四十九年三月即將結束第六次南巡時,撰寫了《南巡記》,說:
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若夫察吏安民、行慶施惠,群臣所頌以為亟美者,皆人君本分之應為,所謂“有孚惠心,勿向無吉”,予嘗以此自勖也。
南巡是效法其祖父聖祖皇帝,為此皇上一再強調“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河工關係民命”。即打算透過南巡瞭解治河工地的實際情況,對治河方案做出抉擇,並標榜自己南巡不是為了遊山玩水、滿足一己享受。
南巡還有其他的考慮,其一,江浙地區地廣人多,宋以後逐漸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清朝每年所需數百萬石漕糧多半來自江浙;漕船北上必經的江淮地區連年水災,所以他要親往瞭解“其官方戎政、河務、海防與凡閭閻疾苦”。其二,清代標榜以“孝”治天下,皇上選擇其母皇太后鈕祜祿氏六十大壽之年首舉南巡,以盡孝子之心,而使東南百姓“交頌天家孝德”。(7)此外,江南名勝甲天下,素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生來好動的今上當然要前去“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盡情享受一番了。故《南巡秘記》雲:清世侈靡,“(乾隆)南巡實為之導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