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4/4頁)
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發展序列》裡,我曾經把中國傳統經濟分為四種型別,也可以稱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一個為“不發展經濟”,有如清代十八世紀以前的廣西;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人口“長期停滯”,土地大量拋荒,耕作極為粗放。此後逐步起飛,進入“發展中經濟”,則全憑人口的增加即需求帶來的刺激,顯示出人口增加對於傳統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這一點,也正是在其早期看得最為明顯,且最少會引起爭論。
所謂“發展中經濟”,其最顯著的特徵,即人口迅速增加,使它成為各發展時期中速度最快的一個。人力的投入,甚至可能帶來收益的遞增。同時,土地基本墾闢,進入精耕農業,有如清初以來的中南、西南以及稍後的東北和臺灣,以及秦漢以來廣大的中原地區。過去人們以為這就是中國傳統經濟的最高成果,因此有了“長期停滯”的說法,其實是一個誤解。
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如清代的廣東、江蘇,其人口密度已然很高,但仍有顯著的增長。清代中葉,廣東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發明以“桑(果)基魚塘”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生態農業”;江蘇更成為一個(傳統)“工業區”,擁有全國最高密度的人口。但在這些地區人口是否已經太多了呢?據史料記載,常熟在雍正以前棉作較少,“蓋黃黴削草,必資人多,曩時人較少也”,以後“生齒日繁,故種棉漸多”。仍有賴於人口的進一步增加(特別是在那些棉花、棉布產區)。
與一般認識相反,人口增長對清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貢獻,其實莫過於高水平的發展階段。因為沒有人口的如是快速大量的增加,則沒有需求的如此擴大;而沒有需求的擴大,就不會出現“集中種植”的“規模經濟”,也就沒有省區間的比較優勢及其交換可言。推而言之,中國傳統文明的高度繁榮和種種成就,都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