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2/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指導與監督,但這家公司卻是接受政府全面指導和監督的“國策公司”。
正是因為對東北的經濟統制充滿了憧憬,才使得卡森特對“四年計劃”充滿了熱情,當然他的這種熱情同樣也源自其渴望透過這一計劃的成功,向世人證明“經濟統制”的有效性,進而證明歷史學派的正確。
“我進行過計算,如果在三個月前,多投入三萬勞工,那麼鐵西區的176家工廠中至少會有五分之一的工廠完成一期土建,孫。”
扭頭看著身邊的孫木,卡森特用感嘆的口氣說道。
“畢竟。按照四年計劃的原則。除大型專案外其它中小型專案建成後平均應是3年。就應該收回投資,儘管相比於其它任何國家,目前於中國投資工業的回報率是極高的,但是三年收回投資,仍然是極為艱鉅的事情,而三年是否能夠收回投資,又關係到第二個四年計劃能否順利進行……”
如果說卡森特為何佩服“四年計劃”,恐怕就是其環環相扣的發展。站在國家的層次的對工業投資進行的規劃,絕不同於一般企業分散的投資,其針對性更強,如冶金、機床、機械加工、造船以至紡織、造紙等各個方面的投資,無不是相輔相成的,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四年計劃中充分考慮到市場的問題,尤其是市場決定的投資收回時間,而其之所以看重投資收回卻是基於對下一個“四年計劃”長期規劃。
如果說第一個四年計劃只是打造一個規模普通但卻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的話,那麼長遠規劃的“二四計劃”則是“一四計劃”的放大版。其投資規模更大,而且其投資中的50%來自“一四計劃”的收回投資。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一四計劃”將會給東北培養鍛鍊大批的技術人才,透過“四年的人才培養沉澱”之後在“二四計劃”中,那些中國的技術人員將會得到充分的使用,而不像“一四計劃”這樣,完全依賴外國技術專家。
如果不是因為那位元帥太過繁忙,恐怕卡森特更樂意同討論其發明的“統制經濟”,不過透過同孫木——他是元帥的得意門生,據說在幾乎在各個行業都有那位唐元帥的學生,而孫木在經濟統制方面的造詣極深,自然可以解答卡森特的一些問題。
“人力……”
沉吟片刻,孫木無奈的搖頭說道。
“現在,公司面臨的是兩種情況,充沛或者緊張,比如在招墾上,因為政府提供船票補貼、安置貸款的關係,所以現在關內的移民更願意作最普通的農民。還有呢,就是軍隊,軍隊也在關內徵兵,他們不再發放厚餉,而提以提供土地的方式取代軍餉,而相比於作為工人,他們更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甚至……”
想到公司於部隊合辦的職業培訓的受挫,孫木臉上苦笑之色更濃了。
“就是對於軍人來說,要退役時,他們要麼選擇做警官,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過去就是警察,自然願意迴歸本行,也有人是受戰友的影響願意當警察,更多的人願意當25畝的農民,而不是每月8塊錢的工人!”
工人的工資高過軍人,不過這只是表面現象,畢竟軍人沒有工人的工裝費、伙食費,而且相比於工人,根據《東北軍人地位法》的規定,軍人享有半價以及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權力,種種社會地位上的優先,使得軍人的地位遠高於工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
不過相比於農民,工人卻又有著生活於城市中的便利,其生活環境更好,但是儘管如此,那些軍人在退役時,仍然願意當農民而不是工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在保證警察數量的前提下,總督府同樣希望軍人充當農民,以在鄉軍人的身份擔任保甲長,進而擔負起於鄉村建立總督府基層政權的職能,負擔起訓練農民的責任,畢竟相比徵召技術工人參軍,戰時徵召農民無疑是更實地,更符合總督府的利益。
一環扣一環,可以用這句話去形容“四年計劃”,同樣也可以去形容總督府對鄉建工作的設定,至少對移民點的設定上的是層層控制的,但相比之下,對城市,對工人反倒是不甚重視了,甚至還包括對工人招募上。
“東北的勞動力招募完全來自內地,農民、軍人,工人幾乎完全都來自內地,而其中對農民的要求最低,培養時間最短,再者是軍人,其首先強調體能,其次是智力,而公司對於工人呢?兩個月的培訓,需要進行簡單的掃盲,以後還要上夜校,即便是最差的建築工人,都要求取得掃盲證,更不要說技術工人了,總之,一句話,相比於成為要求更高的工人,農民自然更願意當農民,這就使得現在工人數量看似充足,實際上卻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