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部分 (第3/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幾人願往?而且幼童回國後,因其非科舉出身更於官場受制於人,其任用更是受到種種限制。
現在就是那北洋大學啊!那些個生員沒準還尋思著赴科舉,若非是不少人從局勢中看出來,這朝廷的科舉縱是考上了也沒有委任之機,他們又豈會安心於校中學習……想到這,李鴻章不禁冷冷一笑,若是當真還有校中生員往京城赴考,那便直接開除了事,令其於這直隸再難立足!
在李鴻章的沉默中,心知於中國推行新式教育阻力極大的加藤弘之便直接說道。
“阻力大也要辦,可關鍵在於怎麼辦!”
聲音微微一揚,加藤弘之將視線投向李鴻章。
“大人所慮者。無非就是新式學堂辦立後。無人就讀。還有便是就讀後畢業後,無處著身,於官場中倍受排斥!”
略微點下頭,李鴻章並沒有說話,而加藤弘之卻接著說道。
“其實,這都不是問題,沒有去上,直隸官員又豈止千人。中堂大人儘可直接令其子女孩孫往天津的新式學堂就讀即可,如此一來又豈愁生源不足?”
加藤弘之的建議只讓張佩倫眼前一亮,而李鴻章更是微微心驚,對於張佩綸來說其看到是如若官員子女盡入新式學堂,那新式學堂必為百姓所接受,而於後者來說,他想到的卻是史書上的一個名詞“質子”。
“加藤,本部堂行事光明,又豈能攜人子為質子!”
一聲沉喝從李鴻章的嗓間發出後,張佩綸這才意識到加藤弘之的建議中隱藏的暗質之意。大家可都不是傻子,若是大人以官員子侄為質子一事傳出。那這北洋可真就……
“中堂大人誤會我的意思了!”
一見李鴻章惱怒起來,加藤弘之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連忙解釋道。
“學堂可設於直隸、山東、河南府縣,其絕非是以人子為質,而是為了……中堂大人可知道,日本開化維新之時,選派留學生首先要求以藩士子女中挑選,如若新式學堂畢業者,盡是官員子侄,其進入官場後,又豈會遭到排斥、擠壓?”
在一個東方傳統國家中,只有這種“裙帶關係”,國家才有希望,如果學習西洋文化的不是官員子弟,他們就無法得到官場的支援,更會於官場中倍受排擠,也正因如此,當初日本才會首先於貴族藩士中選派留學生,因為他們更容易受到重用、不會受到排斥。而相比之下,當年中國選派的留學生,卻完全是普通人家子弟,其於官場之中無人照料,加之學習為士大夫所排斥的西洋知識,受其擠壓也就自然之事。
稍一思索便想通其中環節利弊的李鴻章,只覺眼前一亮,唐浩然之所以重用剛畢業的學生,是因為東北系草創,全無各種裙帶關係,而他不能是因為北洋內部複雜的裙帶關係,方才無法人盡其中,如若其學堂中學生盡為北洋子弟,用之,他人又豈會拒之?
裙帶關係也是關係,如此一來辦起事來,非但事半功倍,甚至過去許多阻力亦將得已消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又把三省的官員利益與北洋衙門捆綁於一體。
“大人,您決定用加藤了?”
在加藤弘之離開之後,見李鴻章將衙門附近的一處宅院送予其,便知此人將入北洋幕府的張佩綸反問一聲。
“嗯!”
輕輕點了一下頭,李鴻章並沒有說話,而是默默的端著茶杯,似乎在思索著事情,那眉頭時皺時松。
張佩綸便把聲音微微壓低:
“大人,這小學校確實可於府縣設立,然而如中學者,當今何有中學之師資,以佩綸看來,也許可考慮將中學設於天津,如此方可使師資不至減弱,亦能令學生有所成。”
張佩綸這兩句輕細得只有李鴻章一人聽得到的話,卻如千鈞炸雷的在他的耳邊響起,只使他為之心跳血湧。他本想大聲斥責一句“狂妄荒謬”,但他看出張佩綸完全是一片好心,或者說完全是因為他是家人,方才會這麼說,說到底他的這番話,為的還是李家的利益。
將中學設於天津,無疑是將那些年歲稍長的官員子弟,作為“質子”留於天津,當然名義上沒有任何人會這麼說,就像張佩綸所說一般,這是因為師資不足的原因,這麼大的中國又有幾家書院?有比天津更合適的地方嗎?
“相比地方,對洋人排斥非常,天津作為開埠之城,士民早已習慣洋人,且又有日本逃難學者雲集,於天津設立中學,其可就近就讀專業學堂,就近就讀北洋預備學堂,如此一來豈不有利於育才!”
面對張佩綸的建議,一時間雖明知其利,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