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泉南歌》雲:“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泉州南門車橋澳(圓通港),南門外海濱的後山社、城南廠口街、法石(烏墨山澳、雞母澳)、後渚、晉江江畔的申(辛)公亭,惠安西坊鄉等處,都是南宋時著名的造船場所。
《太平寰宇記》將“海舶”列為泉州土產。當時福建“漳、泉、福、興化,凡濱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籌財力,興販牟利而已”。
福建、泉州所造海船質量居全國之首。呂頤浩《三朝北盟會會編》說:“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州次之,溫、明船又次之。”
當時中國造的帆船有“沙船”、“烏船”、“福船”和“廣船”四種主要船型。泉州造的帆船屬“福船”船型。其特點是大且堅,抗風浪,耐遠航,向大型化演變。
當時奉使出國的座船,載重量可達2000斛,大商船達5000斛。斛與料、石相同,每斛按容量計約合51。77升,按重量計約合92。5宋斤。2000至5000斛的大船,載重量約在100—250噸,作為木帆船來說,已很巨大了。
造船與航海技術的改進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載,北宋·宣和時(1111—1125年)遣使往高麗,到泉州僱募“客舟”。
泉州所造海舶,船身巨大,“皆以全木巨枋楔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破浪而行也。”深闊各10丈,全船分為三艙,中艙又分為四室,有水密隔艙,裝置齊全,商人分佔貯貨。
“客舟”船頭用矴石作錨,“上綰藤索,其大如椽,長五百尺。”拋碇起碇用滑車。如遇風濤緊急,還須拋“遊矴”。
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隨水深淺更易”;另外加設兩個“三副舵”,更靈活地控制航向。
船舷兩側“縛大竹為橐以拒浪”,載人與貨,“水不過橐”,既作為防船身碰撞之用,又是吃水線的標識。
主桅高10丈,前桅高7—8丈,共裝帆110幅。正風用帆,“稍偏則用利蓬”,風有八面,惟當頭不行。
用鳥羽懸於桅頂以測風向,以鉛錘測水深。如遇風濤緊急,則拋遊碇用鉛錘底沾上油,以便把海底泥沙粘附上來,以考察是否達到海底;海底泥沙的性質記錄下來,為日後航行時對照之用。
根據以上材料,對比隋、唐、五代,泉州的造船與航海技術有較大進步。
(一)船型從平底船改為尖底船。
(二)船體增大。深闊各10丈,如長寬比以4計,則船長達40丈,比唐代海舶的長、闊、深都增加2倍以上,體型大8倍以上。
(三)造船工藝和材料更加講究,選用整根木材和巨枋楔疊而成。
(四)船艙分隔更多,普遍設定水密隔艙,防漏抗沉,提高安全性。同時客貨分貯。
(五)用矴石作碇泊船隻工具,用粗大藤索長達500尺來系矴,使用滑車拋碇起碇。
(六)為多桅多帆船,增加受風面積。帆可以調整方向。八個方位的風,只有當頭風不行。
(七)舵有大小主副之分,可隨水的深淺升降,操縱駕馭控制能力大為提高。
(八)設定吃水線、風向和水深的探測工具,雖很原始,但表明駕馭航行的技術比前更靈活。
朱惑《萍州可談》稱:“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用觀測天上星體來定船舶位置的天文定位法,早為航海者所運用。到十二世紀,以指南針來定位,更占主導地位。當時指南針稱“浮針”,是在磁針上橫貫幾條燈芯草,使磁針浮在水碗中以指示方向。
船殼法的製作順序
宋代造船是先定龍骨,後定水底板,再是隔艙板,在隔艙板與外板相接處遍設肋骨,起加固隔艙板與船殼板相連結的作用。這種製作順序稱“船殼法”,一直沿用至明初,沒有改變。
“科民”造艦
宋廷所造戰艦的經費“科民”承擔。“科民”就是按戶口、田畝或區域,責令人民攤派的臨時稅。地方官採取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任務。
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黃彥輝為晉江知縣,適逢朝廷命令濱海諸縣造戰船,晉江縣分配造9條的任務。黃彥輝對屬下說:人民的賦稅有定額,不要橫徵暴斂。造船的經費“刷縣帑本錢為之”。
南宋·紹興中另一個晉江縣令傅佇,接到造戰艦的詔令後,親自監督建造,所花經費比鄰近縣少一半而且先完成任務。張浚向朝廷報告,受到減勘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