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二條巷,象切豆腐一樣,方方正正,整整齊齊。主要的街坊有“絃歌”、“登俊”、“宣化”、“興仁”、“安定”、“崇儒”、“禾義”、“平理”、“尚書”、“孚通”、“興賢”、“平肆”、“光祿”等。“禾義坊”、“平肆坊”、“尚書坊”和“孚通坊”的交匯處為建州城最熱鬧的集市,故名“大市街”,城內著名的店鋪皆集中於此。
光祿坊在通安門外,出城便是街道,一直向北伸展至“白雲寺”前為止,長約三華里。此地半為商店,也是建州城最大的鬧市之一。因位於水陸要衝,扼三縣百鄉商旅的孔道。陸路方面有從“東安”、“霞鎮”、“東峰”、“東遊”、“水北”等處來的鄉民;也有從“驂鸞”過渡來的“木樨林”、“犁山”、“磨下”、“東焙”、“西焙”以至“小橋”、“玉山”等地的群眾。水路則有松溪、政和以及東溪沿岸下駛的民船,這些船隻都在驂鸞渡口和東門一帶溪邊停泊,然後登岸入城。因此東門附郭的“光祿坊”,水陸薈萃,商旅雲集,市景繁榮,百業興盛。光祿坊上方有三條巷子,叫做“城門邊巷”、“二聖巷”和“三聖巷”。
在光祿坊中段的“祖師橋”前,從前有座“真武廟”,祀“玄武大帝”。街盡頭的驂鸞渡口,有“白雲寺”和“天堂寺”,兩寺相距僅數步,內部有門相通,分別供奉“釋迦牟尼”和“觀音菩薩”。“白雲寺”系明洪武年間從城內移此,俗稱“東禪寺”,平日有僧眾廿餘人。“天堂寺”初名“天堂庵”,洪武時改為“真如禪寺”,惟民間仍習稱“天堂寺”。由於左有“白鶴山”,右有“驂鸞渡”,給光祿坊增添不少景色,春秋佳日,山上樹木蔥蘢,渡口百舸爭流,風景優美。由“驂鸞渡”北去,還有舊“社稷壇”,其右為“風雨壇”,左為“雷壇”,每年立春前一日,例有勸農之舉。建州刺史親自主持鞭打土牛儀式,表示春耕開始。
“通仙門”上有一座城樓,即太保樓。“太保樓”面對水南,溪聲山色,風景如畫,前人於此題詠甚多。過去大凡府城八城門都有“關帝廟”,為什麼建州城的“通仙門不立“關帝廟”而建“太保樓”呢?原來,之前在建溪門蓋“關帝廟”時,突然天地昏暗,風雨大作,天上似有神兵打仗,人們驚嚇之餘,才記起對面溪水南有座呂蒙故宅,呂蒙和關羽當年是一對生死冤家,這場風雨料系那兩位冤家乾的。便將南門“關帝廟”移於“丁家巷”內,“通仙門”也是面對水南,也不建“關帝廟”而改立“太保廟”。
城區神廟香火之盛以“太保樓”首屈一指,平時每天都有百人以上來廟燒香禱告,舊曆初一、十五尤其多人。七月初七是太保生日,更是熱鬧無比,人們抬著供品:餈粑、尾腸、魚肉,城樓上日夜演唱木偶戲,小小一座城樓簡直擠不下了。蠟燭這個剛點上,那個人就拔掉換上新的;香線乾脆塞進灶裡當柴燒。廟祝除了香金、竿詩等收入外,蠟燭也不知賣了多少錢。舊時百姓戲稱:當太保廟的廟祝,遠勝於當一縣縣長。
在“通仙門”城邊的“太保樓”下,還有一座“定光廟”,也就是“準提閣”。準提菩薩是佛教密宗六觀音之一,故該廟為老太婆“上廟”的場所,上廟就是入教的一種儀式。平時齋婆唸經和拜十王懺等迷信活動也在此廟舉行,十王就是十殿閻王。廟裡有少數的尼姑主持。它的信徒物件與“太保廟”不同,香火也很旺盛。與“定光廟”一牆之隔的“白馬廟”祀“蔣公”之神,不知是何神聖?因與上述二廟為鄰,人們不好厚此薄彼,順便前往燒香,倒被其揩油沾光不少。
“州學”即“建州城孔廟”,亦稱“聖廟”或“文廟”。孔廟坐北朝南,兩邊各有學門。兩邊門前均立有巨碑寫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入廟內,南面牆上大書“萬仞宮牆”四字。東邊門裡有“文昌閣”,祀“文曲星君”;西邊門裡有“鄉賢祠”,祀當地“先賢”。中間有一橋,橋左右各鑿半月形的“泮池”一口。其他建築物有“儀門”、“戟門”、“欞星門”、“明倫堂”、“集賢堂”、“廡殿”、“射圃”等,正中為“大成殿”。
孔子在封建時代被尊為“萬世師表”,在儒者的心目中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大成殿”正中祀孔子,東配“復聖”顏淵和“述聖”孔伋;西配“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每年春、秋兩季致祭,儀式隆重,當地最高官員要擔任“正獻官”,行四拜禮。“孔廟”的殿閣堂廡,建造精巧,金碧輝煌。
城內的濠池,其水源來自“黃華山”後的“橄欖坑”,流至“水街頭”分為兩支。東行的一支由上豪棟至“寧遠門”岐下繞“倉橋”至府前“平政橋”、古樓前“落魂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