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藝術的真實與生活的真實的關係處理,仍然是你不得不正視的入門檻。
值得慶幸的是,在現實世界政治中,很多利比亞人是出於恐懼而假意效忠卡扎菲的;在虛擬世界裡,許多作家雖然表面上臣服於網路的淫威,但仍然矢忠於藝術的真理。
後記 … 意味和趣味
風氣與風格
…
不管黃土上吹的東南西北風,要吹自己的大風!
地獄的大風!
…
不管社會上刮的什麼風氣,作者的風格獨立,如海岸燈塔,雖九級颱風強摧之,巋然屹立。
…
你要讓我開啟你的作品,有一股大風吹來!
不要讓我感到,你是一窩蜂地趕船,搶海,抓魚潮——改革啊、房改啊、股票啊、古代啊、怨女啊、青春啊、校園啊、勵志啊——統統是沒有距離的語言。
不要一聽到日本核爆炸,都去搶鹽!
…
作者要有單槍匹馬向社會宣戰的勇氣!
…
題材!首先是第一個挑戰!
有獨特的題材,你就有了風源,下來就是你的大風!
…
中國文學在過去30年吃盡“跟風”的苦,在“題材決定論”時是如此,在打破了“題材決定論”,“題材無所不在”的時期,其實也是一樣。
社會風氣在這裡,社會風氣堵塞了你的眼睛!窒息了你的才華!
…
打破這種風氣,開創一代新風,這就是你的風格!
…
風格,你首先要樹立一個時代風格,否則,沒有你個人的風格!
後記 … 靈魂與心靈
靈魂與心靈
…
去年當我把《帝國雄兵》最後一章尾聲:靜靜的土倫山口——作為一個短篇小說,單獨放進“鐵血網”時——那時候還沒有《帝國雄兵》——幾個不相識年輕讀者在評語中——由於找不到適當的語言,竟都說:感到了靈魂。
“感到了靈魂?!”我為這樣的評論感到了震驚,有這樣的說法嗎?我虛長几歲,竟然也找不到更好的表述。
感到了靈魂,分明是受到了震撼的意思。雖然天南海北,互不相識,他們的評語中都是這樣的:感到了震撼,感到了靈魂。(見“鐵血網”《 沒有領章帽徽計程車兵》)
這裡是把靈魂從物名中抽出來,似乎有一種可以獨立存在於物質實體之外的某個實像,換句話說,靈魂,真的變成了某種實在、活物。
這是心靈感應的結果。試問我們芸芸眾生、庸庸眾生,什麼時候能感到萬有之靈、萬物之靈?我們在廟裡拜菩薩的時候,感到了靈魂了嗎?
感謝有心靈的讀者,它使我們看到了語言文學的魅力、偉力。
和文學墮落論、無用論相反,文學沒有脫離社會,沒有喪失自己的天職——真正的、好的文學,永遠有潛移人心、默化世界的功能,永遠有排山倒海、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
…
文學藝術產生的效果,實際上正是一種觸及靈魂的“革命”,尤其是小說文字。不管這種觸動是輕敲的震悸,還是重愴的悲喜——不能感動人的,形同廢紙;毒害人民的,更是垃圾;以這個大尺度的標準衡量,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中國文學藝術,都是廢紙——難怪它們脫離人民群眾——拿中國的電影和外國的比,優劣自現,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還有國足哦);拿中國的小說和諾貝爾獲獎小說比,不管是印度的,還是秘魯的、哥倫比亞的、烏拉圭的恐怕還根本拿不出去——不管你今天在這裡像蛐蛐一樣唱幾聲紅,還是明天在那裡躲在小亭子裡評幾個獎,茅獎、魯獎,也不管你自詡是章賢亮,還是假平凹,還是鋼凝、胡華,整個中國,是一個文學藝術的垃圾場。
關於一本書主義
關於一本書主義
…
我們的作者為何要弓開六面,同時開張幾本書?要知道,你只有一隻鳥,那就是——成功之作——世界名著!
上一世紀40年代由丁玲提出,後來屢遭批評、批判的“一本書主義”,是治療我們多頭瘋的清醒劑。
你完成一本世界名著以後,如果沒有忘記“一本書主義”,你再來一本世界名著,記住,是世界名著,不是中國贗品。
你始終記著世界名著,等到你寫出了6部的時候,你會想起我的話。
《帝國雄兵》的產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