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時也是鋪天蓋地的偽劣書籍、低階報紙的追逐者、享受者和受害者。
上電影院看中國偽片“子彈飛”的和美國“阿凡達”的,都是這些人。
出現在電視節目中,坐在央視觀眾席上,穿著一樣的貴賓服裝、帶著一臉同樣的表情,發出同樣的笑容,有時候手裡還會拿著什麼上面發給的發光長氣球,露出身心健康的滿足的神態的,無論是看“快女”做騷,還是中央級的騙子專家,裝模作樣地發表那些人知己知的所謂國際軍事見解,昨天是關於伊拉克、今天是關於卡扎菲、明天是關於南海危局都是這些人,春晚節目上看臺裡伴笑的也是這些人。
所謂“歌星”、“影星”的粉絲,都是這些人。
臺上臺下,歡聲如雷,如泣如訴,如睹再生父母,一同表演愚人國、假大空、皇帝新衣新中國。
互相地說假話,互相地表彰,互相發勳章。
…
受眾、大眾永遠是稀裡糊塗的,或者,可以輕易收買的。40年前,稀裡糊塗地參加、哄起了文化大革命;21世紀,同樣是這些人自發地,或者是輕易“運動”地,搞自愚愚眾、自欺欺人、形式主義的所謂“紅歌” 演唱何以不去想一想,中國革命有偉大的史績,為什麼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世界級的文學形象出現,為什麼至今沒有一部偉大的交響樂請回顧一下《帝國雄兵》第四部 中亞戰場/五章。大漠鳥鳴/5。他的夢境中——曾借劇中主人公(實際上是中亞泥布拖地)之口發出的憤懣的、悲愴的抗議:
沒有一支歌在世界傳唱,沒有一首詩在國際吟誦,沒有一種舞曲在地球上流行,沒有一個名字在人間稱頌到處都生產著魯迅,沒有中國的普希金
…
所以講這一些,並沒有絲毫貶損大眾、受眾的意思,只是說,包括我在內的大眾、受眾是很可憐的,包括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包括我們的鄰居、大街上的芸芸眾生在上帝的眼裡,都是一群無辜的羔羊,它們嗷嗷待哺,覓食終日——作為授眾們的作家、文藝工作者、書籍提供者,不要給他們吃毒草,不要害他們——給他們兩本好書吧——而不是化學快餐。
…
當然如果你要寫書換兩個麵包、或兩套房子,或者廉價的快餐名譽,誰也沒有辦法。
…
不要以為我在危言聳聽,你的“暢銷書”很快就會從青春粉絲的閨房裡下架,打包進入下一級批發市場,或者是廢品站的磅秤,或者是地攤上的一元本系列。
後記 … 藝術的真實
藝術的真實
…
藝術的真實,有時候與意境、美、模擬的童話世界,是同一的。我們看《紅樓夢》,從來沒有懷疑它是假的,還有《水滸傳》、甚至《金瓶梅》等等,中國古典名著,可是,它們是真實發生過的嗎?
與藝術的真實對應的,是生活的真實,生活是藝術的基礎,藝術、文學反映生活,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可是,我們看到有些作品,充分刻寫了生活的真實,恰如“鏡子”,為什麼反而感到不“真實”呢?譬如說如果有一篇小說充斥了動物性的性愛描寫,儘管呵呵,不管男女讀者,會帶來了一些性心理(生理)衝動(快感),可是你心裡會說:“如果不這樣寫就好了。”潛臺詞是——“如果是另一種寫法可能更好”,可是,作品難道不真實嗎?
《帝國雄兵》中幾次戰例都是有史實的,甚至具體的戰事都是有軍史為資證的,可是整個故事卻是虛假的,現在我要說,李滬生是不真實的,你相信嗎?
藝術的真實與生活的真實,不同到底在哪裡?
…
網路的出現,網路語言的存在,創造了新的閱讀,領會。人們對藝術的真實,已經不大在乎。實際上,很多生活內容的短平快、人物的精神心理反應,無論從授眾,還是受眾,都隨整個社會生活內涵的擴大化、快餐化,而散漫化了。有些人甚至直接把自己周圍的生活搬上舞臺。但是審美的心理習慣,根深蒂固的“經典”追求,並沒有變。譬如說,不管現代網路小說流行穿插一些火星文、不加提煉的日常語言、甚至像“童鞋”、“子彈”這樣一些新的思維模組,你再去看《紅樓夢》、《水滸傳》你的感覺像二十年前一樣,沒有變;你一樣會承認荷馬、莎士比亞、雨果仍然是不可企及的藝術高峰。
像,儘管在玄幻、神魔一類的小說裡,人類生活可以擴大到宇宙的無盡頭邊緣,作者的想象力可以大到無限,真善美的問題仍然在考驗著作品一樣;在現實主義一類的作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