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哎喲,快來看,這下面是一個洞哩!”俯身窺視的民工抬頭驚喜地喊著同伴,眾人扔下鐵鍬紛紛低下身來。
剛剛鑽出雲層的太陽又被烏雲遮住,石板下那個洞穴黑乎乎一片,幾個人什麼也沒有看清,只是感到這下面很像是一處人為的地下建築,周圍的民工看到這幾個人神秘兮兮地俯身窺視、議論著什麼,也好奇地提鎬持鍬靠攏過來,並彎腰俯身順著縫隙向下觀看。同此前的幾個人一樣,大家除看到一個黑乎乎的洞穴外,別的什麼也沒有發現。
僅僅看到一個黑咕隆咚的洞穴,自然不能滿足眾位民工的好奇心,於是有人展開想象的翅膀,開始聲稱這是70年代林彪部隊修的一個防空洞,其目的和用途是預防蘇聯發射到中國的原子彈在廣州爆炸。這個解釋使部分人信以為真,但也有人感到僅僅是一個防空洞並不夠刺激,便以不同的見地言稱此處是日軍侵華時,在這個山包中秘密修建的一座軍火庫,下面匿藏著的必是成捆的炸藥和炸彈。這個橫空出世的推論一經提出,許多膽小怕事的人立即退避開來,似乎地下那成捆的炸彈馬上就要爆響,而爆響的結果必然是自己身首異處,血肉橫飛。但這類膽小怕事的畢竟屬於少數,更多的人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極力主張將石板儘快揭開,洞穴中的一切將不辯自明。於是,幾十個民工圍繞一塊石板,或用鍬或動鎬,用比此前任何時候都加倍的努力和熱情再度“劈里啪啦”地鑿撬起來。眼看石板的縫隙越來越大,洞穴中的一切即刻暴露於世,正在這個時候,一個人的突然到來,使這個行動未能進行下去,這個人就是廣東省政府基建處的基建科長鄧欽友。
作為基建科長的鄧欽友,早在1980年底,就受其上級的指派,組建一干人馬來到象崗山鑿石平土,欲為省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建造4幢高層公寓樓。象崗的山勢為南北長、東西窄,形如一頭臥伏的巨象,故得名象崗。此山崗原與廣州城外著名的越秀山相連,是越秀山最西邊的一個小山崗。這個看似平凡的小山崗,同越秀山的母體一樣,原來也是古樹參天,野草叢生,鮮花遍地,流水潺潺,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只是到了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統治者欲將宋代番禺的三城合一,開闢城北山麓,拓北城八百丈,鑿象崗為北門,把城北小道拓展為寬闊的直街,以作為北面人城的主要通衙。象崗由此被攔腰截斷,開始脫離越秀山母體面成為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清順治十年(1653年),廣州的統治者下令在象崗頂上修鞏極炮臺,與北面和東北面相鄰的保極、永寧、耆定共四座炮臺,連成拱衛廣州北城的防線。由此,象崗的古樹野草遭到了大規模的砍伐和剷除,景緻漸衰。到了20世紀50、60年代,象崗被劃為軍事禁區,由解放軍官兵鑿挖了部分掩體。當70年代軍事禁區被取消之後,許多部門佔用山崗地勢開始建樓蓋房,此風一開,僅數年間,一幢幢樓堂館所遍佈于山崗左右。到1980年底,廣東省政府機關基建部門又看上了象崗山殘餘的最高峰的一個孤堆,決定鑿平蓋樓,作為基建科長的鄧欽友才終於由一名普通的機關工作人員變成了註定要在中國考古舞臺上留下一筆的幸運兒。
鄧欽友等奔赴象崗的第一件事便是剷平清代建造的鞏極炮臺基地。也就在這個基地的剷除過程中,先後發現了幾座西漢晚期、晉朝、明朝等不同時代的古墓葬,儘管這些墓葬較小且大多被盜,但廣州市考古人員得到線索後,還是前往進行了詳細的清理。作為負責象崗工地施工任務的鄧欽友,在和考古人員的接觸中,對古墓葬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清理程式,逐漸由陌生到熟悉,並在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憑著幾年來從考古人員那裡學到的一點識別和保護墓葬的常識,才有了他以下非凡的舉動。
當進城辦事的鄧欽友返回象崗工地時,發現民工們圍在一起正指指點點地議論著什麼,禁不住走上前去看個究竟。尚未靠近人群,有嘴巴靈活的民工便殷勤地告訴他:“鄧科長,這裡發現了一個大洞,快來看看這洞裡到底有啥!”
“什麼樣的大洞?”鄧欽友有些驚訝地反問著,急步擠進人群,這個時候幾條身強力壯的漢子正在揮鎬弄鍬喊著“嘿呀”、“嘿呀”的號子用力撬砸著一塊大石板。
鄧欽友不動聲色地圍著搖晃的大石板轉了兩圈,驀然感到了什麼,急忙讓大家住手,隨之跨到近前俯身從石板的縫隙中向下窺視。由於此時裂縫的最寬處已被撬開達0。3米,洞穴內的形制基本可以辨清,散落在其中的器物也影影綽綽地顯現出來。根據看到的情形,鄧欽友初步推斷,這個洞穴很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古墓,既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