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2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吳菌在受封長沙王的第二年,突發惡病,醫治無效,一命歸天了。世襲的王位由他的兒子吳臣繼承,漢高祖封他為長沙成王。吳臣繼位後,按照先父吳藥臨終時的密囑,一方面加強與南越國接壤的邊境防禦,一方面大肆招兵買馬,防備南越軍隊逾嶺北侵。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西漢王朝政治、經濟狀況的好轉,劉邦在對待南越王國的問題上也有了變化。在漢王朝依然沒有足夠的能力征服嶺南的情況下,為了不使嶺南危害一方,劉邦開始順水推舟,承認趙佗南越稱工的既成事實,並於漢十一年,派陸賈出使南越,頒佈自已的詔命。
《漢書,陸賈傳》載:“陸賈者,楚人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陸賈是較早地參加到秦末農民戰爭行列中的知識分子。公元前2D7年,劉邦率起義軍由武關人陝,進軍咸陽,子嬰派重兵拒於屹關,劉邦用張良之計,““使哪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喚以利’,秦將果欲連和”。於是,秦軍設防懈怠,士氣大減,劉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陸賈在農民起義軍中從此嶄露頭角。當秦王朝被推翻以後,陸賈繼續跟隨劉邦參加楚漢戰爭,併成為劉邦重要的親隨謀士之一。
秦王朝在農民戰爭的疾風驟雨中裹滅了,代之而起的西漢王朝究竟採取什麼政策來進行統治,對這個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作為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漢高祖劉邦,似乎並沒有認真地考慮過。劉邦的內心深處,本來就是一個流氓無產者兼法家思想的祟拜者,在思想意識上並沒有超出秦始皇時代的法治體系,重武輕文的文化傳統在他的思想深處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他平時最看不起儒家,甚至鄙視到將尿撤在儒生帽子裡。而陸賈卻深謀遠慮,對治國之道胸有成竹。圍繞著如何治國興邦的問題,陸賈以天下為己任,不顧個人安危,面折廷爭,同劉邦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史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描述當時的情況:“陸生時時前說《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Tr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向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很明顯,陸賈的這番議論,道出了一個奪取政權與鞏固政權,必須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的深刻哲理。先秦的法家思想是適應了當時社會變革的需要而產生的,在同舊勢力進行殊死的鬥爭,以及為實現全國統一的兼併戰爭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法家思想也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它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只強調進取,而輕視守成,好比鐘錶的發條越上越緊,易致崩裂。它使人形成一種崇尚武功、貪狠強力、寡義趨利、刻薄寡恩的價值取向,忽視一切倫理道德的規範、調節與穩定功能。而儒家思想則是在充分吸取了商周文化精華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它提倡仁義道德,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實踐,主張德行並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個人奮鬥的最高境界。這套理論雖然很難用來奪取天下,卻可以用來守成天下。正如漢初政論家賈誼在《治安策》中指出的那樣:“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
作為流氓無產者出身的劉邦,本人沒有什麼理論修養,但他也有他的英明之處,這個英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審時度勢,及時採納臣民的建設性主張。所以,他聽了陸賈的嚴辭批評後,不僅不惱,反而顯得很慚愧的樣子說:愛卿說得有理,那就請你寫下秦王朝所以失敗,我所以成功的原因,以及古時候國家興亡的故事,拿給我看看吧。
陸賈見劉邦願意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就將自己的理論見識作了概略的論述,以f一二篇成書,名曰《新語》。其書主旨在於崇王黝霸,歸本於修身用人,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