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3/4頁)
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歷除夕,孤單過年,世界如此孤居之大元帥,恐只此一人耳。”
1940年舊曆除夕,周佛海時居上海,他在日記中寫道:“遙憶老母生辰,未能侍奉,不禁泣下。每逢佳節倍思親,未知何時始能膝下承歡也。”此後三天,他接連每晚“赴76號觀劇”,或“深夜始歸”,或凌晨“三時始返”。
汪曾祺出身於一箇舊式大家庭,分好幾“房”。他後來回憶說:“每年除夕,要在這方桌上吃一頓團圓飯。我們家吃飯的制度是:一口鍋裡盛飯,大房、三房都吃同一鍋飯,以示並未分家,菜則各房自炒,又似分居。但大年三十晚上,祖父和兩房男丁要同桌吃一頓。菜都是太太手製的。照例有一大碗鴨羹湯,鴨丁、山藥丁、慈菇丁合燴。這鴨羹湯很好吃,平常不做,據說是徽州做法。”“大年初一,祖母頭一個起來,包‘大圓子’,即湯糰。我們家的大圓子特別‘油’。圓子餡前十天就以洗沙豬油拌好,每天放在飯鍋頭蒸一次,油都‘吃’進洗沙裡去了,煮出,咬破,滿嘴油。這樣的圓子我最多能吃四個。”
梁實秋生長於京城一個極其守舊的家庭。家中平時絕對禁賭,根本就沒有麻將牌,因而他從小不知麻將為何物。只是每年除夕到上元這段時間開賭禁,但也僅以擲骰子狀元紅為限,下注三十個銅板,每次玩時不超過一兩小時。一次過年,梁實秋斗膽問起麻將的打法,其父正色道:“打麻將嗎?到八大胡同去!”
梁漱溟從不過年。1930年,他在河南輝縣辦村治學院時,給親戚寫信說,看到老百姓生活之苦,就沒有心思回北京過年了。那時兵匪不分,這個年,他是和衣而睡,在分不清鞭炮聲還是槍聲中一個人度過的。1935年春節,他在上海訪問軍事家蔣百里。1936年春節是在梧州到南寧的途中。1938年初梁漱溟去延安,歸途坐火車到開封時恰值大年三十晚上,他一個人住進河南旅館,就這樣把年過了。1939年春節,他正在前往敵後巡視的途中,2月18日的日記記道:“舊曆除夕,車過三原,晤趙戴文於一花園中;晚抵洛川,途中落雪。”1940年春節,梁漱溟覺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便利用寒假帶他們兄弟倆去重慶北碚,除夕是在附近的縉雲寺裡過的。
1948年春節,豐子愷時居杭州葛嶺,一時書興大發,欣然為附近村民大寫春聯,一村人家,不留虛戶。但村民不知珍愛,寫了也就寫了,多年後,已不剩片紙。
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個春節,是在溪口過的。1949年從除夕起到正月十五,蔣介石特地從上海延聘著名的票友及京劇演員到溪口,大演其戲。先在武嶺學校演出六天,再到上下白巖廟各演兩天,又在武山廟、新舊蔣家祠堂各演出一二天。演的都是還願戲。演出劇目中,第一齣常常是演黃巢起義斬了柳空和尚的戲,其次常演的是借東風、甘露寺、回荊州一類的三國戲。
李辛白是辛亥老人,抗戰期間避難他鄉鄉間,生活極其困苦,1938年有《詠除夕》一詩:“乞米度除夕,今年第一年。還家惟有夢,買酒已無錢。兩鬢白如雪,孤懷冷似泉。匈奴何日滅,萬里靖狼煙。”
抗戰初期,張治中任湖南省主席。1938年2月,他曾微服私訪,步行七縣,作了一次秘密旅行。張於大年初一出發,在湘潭的一個村莊休息時,與農民閒談,他問:“你們過年,為什麼不貼對子呢?”農民答:“沒有閒錢!”又問起十來歲的孩子讀不讀書,老百姓的牙為什麼都是黃的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所答都很乾脆且一致:“沒有錢!”
17.意趣
上世紀30年代,姚雪垠曾四度“北漂”,是一個典型的文學青年。第二次來北平時,已入冬季,他住在沙灘一帶的蓬萊公寓,因為坐不起黃包車,每天步行到文津閣北京圖書館看書,早出晚歸。他晚年回憶說:“那時,晚上9時以後,從文津街到沙灘的一路上已很冷清,行人稀少。留在我腦海裡印象最深的是,有幾次我回來時走到金鰲玉橋上,憑著漢白玉欄杆停留一陣。冷月高照,北海和中南海燈火稀疏,偶有微風吹過,看石橋附近的片片枯荷颯颯作聲。”
1923年,臧克家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當屆新生都住濟南郊區的“北園”,這與今天一些學校近似。北園處處流水,滿眼稻田。秋末,荷枯時,把水放走,一派野趣,雖不乏蒼涼感,意境卻很生動。閒暇時臧克家常邀同學李廣田、鄧廣銘等外出,迎著秋色,在鐵道上用雙腳走單軌,一直走到黃臺車站。
第二年搬到校本部後,臧克家和幾個喜歡文學的同學結為一個小集團。一個初秋的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