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首件就是“少傳國之璽”。
千百年來,有關傳國玉璽的傳聞紛雜眾多,誰也無法辨其真偽。
考古學的宗旨就是探尋歷史,還原歷史真相。身為考古學者,對於傳國玉璽的失蹤之謎,肯定也是很關注的。只是很多歷史真相,早已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你多麼努力,都無法找尋了。
按一些歷史資料上的說法,胡清全家被朱溫所殺,本人也未能倖免。可石壁上的字,卻顯示胡清在天佑二年還活著。也就是說,民間傳聞有可能是真的。難道傳國玉璽和太子一起真的被胡清從皇宮中帶出來了?如果能夠證明傳國玉璽與胡清的關係,無疑就揭開了一個封存千年的秘密,也將推翻原來那些關於傳國玉璽的種種傳聞。這對於國內考古界來說,那可是一場大地震。
幾個學生見苗君儒發呆,也不敢亂說話。過了好一陣子,苗君儒回過神來,才說道:“在洞內找找,看看還有沒有別的什麼?”
幾個學生趕緊忙活起來,可挖來挖去,除了一些陶罐碎片外,再也沒有別的發現。
一個學生說:“老師,你還沒有對我們說那個胡清是什麼人呢?”
苗君儒說:“他是唐末紫金光祿大夫,民間傳聞他於朱溫逼唐昭宗遷都前,奉唐昭宗之命,攜傳國玉璽帶太子出逃!”
就這麼短短的幾句話,幾個學生的臉色大變,呼吸頓時急促起來,那個問話的學生接著問道:“老師,所以你懷疑胡清把傳國玉璽藏在這裡?”
苗君儒說:“我只想找到能證明他與傳國玉璽有關係的證據!”
那個學生說:“剛才我們把洞裡的地面挖了一遍,什麼都沒有呀!”
另一個學生往石壁上一靠,說道:“傳國玉璽那麼珍貴的東西,他怎麼會埋得那麼淺呢?要不我們明天……”話沒說完,他就轉過身去,眼睛直勾勾地望著身後的牆壁。只見他剛才靠過的地方,明顯凹進去了一大塊,地上掉下來了一些塊狀的石屑。苗君儒上前,撿起一塊看了看,認出這是一種古代用糯米粥與黃土和成的灰泥。用糯米粥與石灰、黃土和成的灰泥,其黏性極強,幹後密封程度極好,而且不會滲水。古代絕大多數墓葬,無論大小,都是用這種灰泥砌成的。挖掘的時候,縱然用利鎬去挖,一鎬下去,會震得雙手生疼,墓磚卻紋絲不動。
他仔細看了一下,見手中的灰泥呈紅黑色,沒有白點,顯然裡面缺少了石灰。這種缺少石灰的灰泥,黏性會大打折扣,又歷經這麼多年,難怪一碰便掉下一些來了。
那個學生驚喜地說:“老師,我們該不會那麼好運,遇上本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吧?”
另一個同學已經拿來了工具,用力將那地方挖開。洞口漸漸大了,那個學生叫道:“老師,裡面有東西!”他伸手進去,掏出一個圓柱形的東西來。幾個人定睛一看,是一竹筒,顏色暗黃,一端用蠟封口,年代已經很久遠了。竹筒的一端是未貫通的竹節,他把竹筒遞給苗君儒。
苗君儒接過之後,用刀子小心剃開蠟封,見裡面有一張捲成筒狀的紙。若竹筒是胡清留下的,那麼這竹筒中的紙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他不敢用手直接把紙取出來,怕紙張在一碰之下變成碎片。
在地上鋪了一層布之後,苗君儒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將那張紙從竹筒中取出,他全神貫注,生怕一絲疏忽會帶來難以挽回的後果。
終於,紙在幾雙眼睛的注視下緩緩開啟了。紙上有十幾行字,由於年代久遠,都已經模糊不清了。
在放大鏡下,苗君儒仔細辨認著每一個字。他越看越心驚,想不到民間傳聞是真的。這頁字跡模糊的紙上,清楚地寫明瞭胡清奉昭宗皇帝之命,攜傳國玉璽和太子,在金吾上將軍孫德昭的幫助下,逃離長安。途中幸遇黃柏,不得已在此洞中住了一年多。
只可惜在這頁紙上,胡清並沒有寫明將傳國玉璽放在什麼地方,也沒有寫會將太子帶到什麼地方去。
突然,洞內旋起一陣風,苗君儒眼見那張紙變成碎片。他感到非常可惜,這麼重要的歷史物證,居然瞬間就沒有了。
一個學生說道:“老師,胡清離開了這裡,一定將傳國玉璽帶走了。我們只要找到他落腳的地方,就一定能找到傳國玉璽的下落!”
話雖這麼說,可這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怎麼去找呢?
外面的槍炮聲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停了,不知道那些八路軍傷員安全撤走沒有。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藉著洞外的最後一線亮光,苗君儒要幾個學生開啟行李包裹,取了一些硫